第11章 廷议——上
- 张居正魂入万历帝:重构大明
- 大白圭
- 2612字
- 2025-05-02 20:23:06
“潘晟携外孙女林若耶,叩见皇上,恭请皇上圣安。”
一老一少跪地叩拜,潘晟虽已是六十五岁,依然声如洪钟。
屋内人的目光全都随着声音望去。
礼部尚书徐学谟只是瞟了一眼潘晟,又看了一眼其后的林若耶,旋即垂目望地,不再抬头;而陈炌挪动身子,换作侧跪堂下,眼神在潘晟与张四维之间来回闪动。
那张四维腮边鼓动几下,双拳紧握。
张四维一派除申时行之外,目光中多少都带着一些惊讶。
惟有申时行,却是看向坐在斜对面的吏部尚书王国光,及其左手下面一行人。
他微微叹了口气,气声微不可察,独他一人可见。
叹息中的无奈,也独他一人可见。
“平身,赐座。”
朱翊钧右掌向上,虚空微抬。随即目光又转向陈炌,“陈爱卿,你也起来吧,稍后再奏!”
“是……”陈炌忙起身撤到一旁。
侍卫将一张圈椅及一张方凳椅,小心地放至门口。
潘晟领林若耶谢恩后缓缓入座。
朱翊钧:“张先生临终前向朕推荐潘公入朝,言明潘公是张先生的座师,亦是朕在东宫时的老师,为人刚正清廉,谦逊务实,可堪大任。”
吏部尚书王国光拱手附和,“皇上圣明,张先生高见!”
潘晟亦是拱手,谦逊道:“潘某卑微,实在承受不起皇上如此称赞!”
“嗳……朕并非虚言,潘公受得起,受得起。”
朱翊钧对着潘晟笑着摆摆手,转而看向张四维。
“张爱卿,你与张先生之前在内阁共事,想必也听说过潘公为人吧,朕所言可有错?”
朱翊钧这一言,答案显而易见。
就算是借张四维十个胆子,也不敢直言天子有错。
皇上是天子,怎可能有错?
张四维只能避开对错之说,无奈道:“皇上圣明,张先生确实说过。”
这时,礼部尚书徐学谟敏锐地觉察出了不对劲。
潘晟突然而至,绝非偶然。
且观刚刚皇上一言一行,皆是为潘晟排除德行上的问题,推翻之前早朝上的那些参劾。
眼见张四维已经让皇上问得无言反驳,此时若是静观其变,后果难料。
徐学谟忙站起身来,对着朱翊钧拱手道:“皇上,今日乃是廷议,潘公未在受邀之列,若是让潘公旁听,有违朝纲,而且此地所议皆是朝中要务,容一女子在侧,也是有违礼法,还请皇上明鉴。”
朱翊钧笑吟吟地颔首,起身走下堂来,站到徐学谟面前。
徐学谟赶忙躬身低头,连退数步。
“今日廷议是长清县之事,已是议定,就不存在徐爱卿说的有违朝纲,有违礼法。”
朱翊钧淡淡解释一句,看向吏部尚书王国光,“王爱卿,你说呢?”
“皇上说得极是。”王国光起身回道。
旋即,王国光又满含笑意道:“徐大人领掌管礼部,凡事都与礼法联系,也是习惯所致,微臣还请皇上宽恕徐大人。”
“你……”
王国光的暗讽徐学谟哪能听不出。
他一指王国光,刚要回怼,却觉在天子面前作这种动作实属不妥,忙又收回手,重重地哼了一声。
朱翊钧嗔怪的看了一眼徐学谟,“说着说着就想要吵,别忘了这里还有一女子,让她见了,还以为大明朝堂是那天桥底下的菜市场,传出去好看还是好听?”
朱翊钧默了一下,又道。
“徐爱卿,潘公曾任礼部尚书,这样说来,你们也算得上是旧任,既然之前你们同朝为官,想必是相熟的,朕方才所言,可有不对?”
刚才张四维面对的问题,此刻摆到了徐学谟面前。
徐学谟无奈,只能回道:“皇上说得是。”
“好啊好!”朱翊钧转身回主座坐下,扫视一圈堂下众人,笑容渐渐凝在了脸上。
房中空气随之像是凝结住一般。
所有人都感觉出皇上的神情不对劲儿,皆是屏气凝神,不敢有任何动作。
一时间,屋内落针可闻。
片刻后,朱翊钧哼道:“既然众爱卿皆晓得潘公品行,那之前早朝上几位言官所言便是不实。”
言罢。
朱翊钧怒然一拍旁边桌几,厉声道:“陈炌,你身为左都御史,掌管都察院,但放任下属言官胡言,假借言官无罪之由,肆意污蔑他人,可是你的失职?”
陈炌身子一震,没想到这颗雷竟然落在了自己头上。
他不敢怠慢,忙伏地道:“是臣的过错,是臣没有尽职,还请皇上恕罪。”
旁边的张四维见此,急忙出来解围:“皇上,陈大人也是生怕一些不实之人蒙蔽圣上,情急之下才那般上奏,还请皇上宽宏。”
“宽宏?”
朱翊钧哼了一声,望向张四维叹了口气:“张爱卿,太祖创立大明之初,设下言官无罪,并写入《大明律》之中。
可如今二百余年过去,言官弹劾愈发得肆意妄为,也不查证真伪,随性为之,若照此下去,朝中百官哪还有心思在朝政之上?”
张四维稍作沉思,便道:“皇上所言甚是,当下言官弹劾之风日盛,如此下来或许会误会忠良,而使朝廷错失人才。
但,陈大人身居左都御史之职许久,行事公正,这一次实属百密一疏,惹得皇上龙颜大怒,臣建议小惩以示隆恩,并告诫都察院一众言官,定要恪尽职守,日后不可再犯。”
朱翊钧缓缓点头,冷眼盯着陈炌:“既然张爱卿替你求情,朕也信你是百密一疏,那就罚俸三个月,以作惩戒。”
只是罚俸三个月,陈炌长长吁了口气,“微臣谢皇上隆恩,微臣回去便严格约束众御史,日后若是还有无据进谏者,微臣以死谢罪。”
朱翊钧轻嗯一声,对张四维道:“张爱卿,这都察院及六科给事中一众言官的弹劾之风太过猖獗,不得不查。
这样吧……
明日起,以吏部为主,都察院为辅,开始对京中所有言官实行京察,依据八目、四科定责。”
所谓京察,便是对京中官员的考核,依据考核结果来决定其仕途。
四品以上官员,由皇帝直接决定去留。
而其余官员,则由吏部及都察院一并考核。
朱翊钧这一举,只是暂时压一压如今朝中言官的势头,好给潘晟在朝留出充足的时间。
一直静观这一切的吏部尚书王国光,忙不迭道:“皇上圣明,臣谨遵圣旨,定会严查一众言官,绝不姑息。”
话音刚落,王国光一列的兵部、工部、户部、刑部几人,一同附和道:“皇上圣明!”
六部已让六科针对良久,早就怨声载道。
此刻他们不单为大明天官王国光站队,也为他们自己这些年受到的弹劾出气。
面对当下这架势,张四维不禁退后一步。
他扶住身后圈椅定了定神,却发现大势已不可逆,只能低声叹道:“皇上圣明。”
“嗯。”
朱翊钧满意地点点头,对王国光问道:“王爱卿,依你之见,潘公该为何官职?”
王国光:“回皇上,潘公虽身体硬朗,但毕竟年事已高,且今日方入京中,难免旅途劳顿,不妨先让潘公休息几日,待臣慎重考虑一番再奏禀皇上最为妥当。”
朱翊钧听后心中暗叹。
这王国光做事太过谨慎小心,也不看当下是何情形,好不容易压住张四维一众人,还不趁机上奏入阁。
竟然还秉承徐徐之法,不知变通。
朱翊钧看也没看王国光,沉声道:“潘公乃嘉靖二十年榜眼,曾授翰林编修,协纂《大明会典》,为官期间,更是政绩卓然,德行可风,且文翰流芳。
今朝政方兴,需贤能翊赞,以安天下,朕览其功,深合朕心,特授潘晟为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协理朝纲,敷陈治道,钦此。”
“皇上,不可!”张四维及申时行一同出列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