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文化的批判 扬弃与发展

批判地继承人类社会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从唯物史观出发,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但又有着区别,有自己特殊的发展规律,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23]

恩格斯也曾指出:“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24]

列宁则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化应该是在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建设起来的,这是合乎文化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他说:“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硬说是这样,那完全是一派胡言。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25]人类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去创造历史,而“文化”则是人类继续发展所依靠的重要的既定条件。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待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无论是站在哲学的高度阐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还是在制定具体的策略、政策时,一贯强调理论必须联系实际,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强调要学习我们民族以往的历史和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毛泽东说,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

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秀文化与历史遗产的民族,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给以批判总结,是我们学习的一个任务。他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26]毫无疑问,毛泽东所说的学习和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遗产,不单单是指要熟悉了解中国的历史,更包含着要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文化便是历史,是历史成果的积淀。

那么,如何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呢?毛泽东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27]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评判、审视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不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分析社会历史文化的思想指南,就很难对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正确结论。

列宁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28]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不是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头换面”“新瓶装旧酒”就可以了,更不是对西方文化的机械移植、“拿来主义”,或者是对中西文化的简单拼凑、“混泥搅拌”,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批判继承和合理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新文化,在人类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实现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因此,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立足点不是别的,而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要求。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潮流,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实践问题,它的有效解决决不是几个思想家和学者在书斋里苦思冥想就能演绎出来的,也不是在书本中寻章摘句就能寻找出来的,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才能解决。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认真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新经验新成果,在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合理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一切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时代特色的中国新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不二途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凝聚,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新的民族精神的升华,是中华民族自我形象和民族性格的重新塑造,是民族生命力的彰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具体实际和历史进程,善于总结新经验,概括新理论,把在实践中产生的有生命力的现代化文化元素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洪流,并上升到理论高度,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精神意蕴,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