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第一次银幕触电

在青龙桥站和车务段的全力配合下,剧组运转越来越顺畅,这一点完全出乎王好为导演的预料,要知道拍电影是相当复杂的工程。

她暗自得意,幸亏听了陆成渝的意见选择在这里拍摄,不受外界干扰,物资和人力充分保障,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王好为和陆成渝商量了一下,决定把拍摄计划提前,正式开始。

电影的整体场景设定在初春,这个季节正好与电影名字中的春雪、电影的希望主题相映合。

现在是10月,其实是和设定不符的,但这时候的山区气候和初春类似,可以先拍室内镜头,只要不拍山景就没问题。

这一天,车务段张段长再次兴冲冲跑到青龙桥站,观看第一个镜头的拍摄。

王好为导演居然把第一个镜头选择在了小站宣传栏,这是描述小站外观的系列镜头之一,有近景,有远景。

有些会选择在西站拍摄,有些会选择在春季拍摄,但一个宣传栏的镜头是不受影响的。

只是陆成渝有些郁闷,王导演居然要把他挂在宣传栏里戴大红花的照片拍进去。

只能说王好为很有想法,这个镜头相当有意思,观众看的时候,只会觉得小站镜头拍的很真实,谁又能想到镜头中一闪而过的照片,会是电影的编剧!

现实与虚幻在这个镜头中产生了交织,不得不说王好为颇为文艺,是一个热爱生活又风趣的女性。

陆成渝内心是很喜欢王好为的这种拍摄风格,镜头中满满的小彩蛋,她确实很擅长拍摄欢快阳光的题材。

开机是一个重要时刻,在场的演员全部到齐,表情认真,在铁路职工、家属和附近村民的围观下,王好为导演做了开场发言,介绍电影基本情况和拍摄计划,鼓舞剧组士气。

陆成渝和赵副导演站在她两侧,面对着站成一排的演员们,架起的摄影机就在一边,灯光也都到位,无时不刻告诉大家,拍电影是一件神圣的事情,气氛自然就严肃起来。

王好为讲完,笑着让陆成渝也说两句。

陆成渝回想着小说从创作、发表到拍电影,一幕幕就在眼前,在这个对他极具纪念意义的时候,表情也认真起来,缓缓说道:“小说创作的时候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包括在场的大家,包括我的家人和朋友,我都一一记在心里。”

这里面包括青龙桥站的人和事,父母、姐姐,还有朱霖,特别是远在上海的王安忆编辑,如果没有她母亲的推荐,绝对没有那么快发表。

陆成渝又说:“在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我又得到了咱们站、车务段以及铁路局的支持,以及王好为导演的赏识。”

如果不是铁路局在火车上广播,小说影响力不会发酵的如此快,也不会被王好为偶然听到。

这是集合了天时地利人合,才让整个过程快到惊人,可以说绝无仅有。

陆成渝深吸一口气:“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在这个对我有特殊意义的小站,我要对大家表示深深的感谢!我相信在王导演和剧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拍出一部优秀的作品!”

众人都鼓起掌来,王段长和杨站长频频点头,小陆同志越来越成熟了。

蔡明同学瞪大眼睛,这个懒散的家伙,说起话来也是一套一套的。

陆成渝心中确实感慨,这是一段奇妙的旅程,沿途原来有如此际遇,真心感谢。

接着开始拍摄,摄影机架在小推车上,钱摄影师掌握大权,镜头从宣传栏缓缓滑过。

这时还专门作了灯光设计,将宣传栏笼罩在淡淡的光晕当中。

王好为导演会在很多镜头里营造这种氛围,让影片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和淡淡的欢快,这与电影的希望主题相扣。

所有人参与其中,都有一种庄重感,屏住呼吸看着摄影机滑过,时间一下变得极慢。

其实只有两三秒,王好为没有坐在监视器后面,而是直接来到摄影机旁,通过取景器观察拍摄画面。

当看到陆成渝的大红花照片被清晰记录下来,她脸上露出笑容:“好,过!”

小站发出雷鸣般掌声,大家相当激动啊,仿佛都参与到拍摄工作,个个都是有功之臣。

陆成渝也看了镜头,里面有自己的形象,做梦也没想到以这种奇妙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银幕触电。

进入正式拍摄,大家的状态随之一变,紧张的忙碌起来。

陆成渝主要是作为编制参与到拍摄计划的制定上面,重要的镜头会与导演讨论,也会参与到对演员的指导上面。

这些让陆成渝有一种体会,剧组就如一列火车,轰然启动后,大家如同沿线的铁路工人,都要按部就班做好本职工作,缺一不可。

现在拍摄的多是室内景,包括春雪在家在学校的镜头,大家来回奔波,车务段也派出专门人手帮忙协调和保障后勤。

这里面就有“挺拔茁壮”的李红霞同志,她颇有管理力,对后勤保障排兵布阵,和地方协调的时候也能冲在前面。

天气一天比一天凉,山区更是如此,这一日清晨开始下大雨,整个山谷空气清爽。

王好为和陆成渝商量后临时改变计划,拍摄姑娘们在候车室避雨的一组镜头。

这是一个重要的支线剧情,姑娘们会通过观看候车室,展现出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又会遇到同样避雨的画家,给春雪留下一幅肖像,这代表了来自外界的目光。

其中会有一个铁路职工的镜头,设定为小站值勤员,穿着雨衣,招呼无处可去的姑娘们到候车室避雨。

王好为笑着问:“陆编剧,候车室是你的地盘,要不要来演?”

陆成渝摇摇头:“我就算了,看看站里有谁合适吧。”

这个角色只是一闪而过,两句台词,青龙桥站都相当有兴趣,尤其是年轻职工,李疑心、吴娟跃跃欲试,杨宝华对儿子一使眼色,杨存信抢先一步:“我来试试。”

王好为在这里时间长了,很喜欢这些甘于山野寂寞的铁路工人,点点头:“那就试试。”

这时候拍摄是十分珍惜镜头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剧组会制定严格的胶片使用管理制度,规定每个拍摄环节的胶片使用量,还会有详细的胶片领取和使用台账,摄影师需要根据拍摄计划合理使用。

另一个就是在正式拍摄前精心创作分镜头脚本,演员提前进行大量排练,直到一丝一毫都满意为止。

杨存信七手八脚套上雨衣进行排练,他的站位在小站候车室门口,镜头是从雨中拍过来。

杨存信看着剧组成员穿着雨衣,各就各位站在他对面,灯光打过来,摄影机如机关枪似的怼上前,这家伙立马慌了神,莫名感觉有一列火车打着大灯呼啸而来。

他整个脑袋都是炸的,动作无比僵硬,嘴巴抖着硬是说不出话来。

王好为摇摇头,这显然不行。

杨宝华脸色铁青的看着儿子被李疑心换下,突然觉得他变回小孩子了,很想一脚踹上去。

李疑心相对镇定一些,但仍然达不到要求,主要是他性格多疑,看向镜头的眼神如同看犯罪嫌疑人。

摄影镜头是很能放大人性的,没有经过培训或者有天赋,真端不住演员这饭碗。

倒是吴娟表现的中规中矩,这可能与女人天生有表演潜质有关。

陆成渝不这样认为,他表示是他的功劳,人家在洗头的时候经常受到自己光顾,还会怕镜头?

王好为和陆成渝商量一下,还是放弃了使用吴娟,这是从电影的整体考虑,大量山村少女的镜头,需要有男性镜头从中调和,何况寂静的小站出现一个女值勤员,显得不太合理。

吴娟看向陆成渝的眼神相当幽怨,弄得陆成渝感觉负了人家,就和王好为说了一下,给她一个广播的镜头。

王好为看了他一眼,低声说:“要不要我告诉朱霖?”

她和陆成渝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对他印象极好,曾想给他介绍女朋友,结果人家看不上演员剧团的,声称自己相中的更漂亮。

后来,陆成渝走后门介绍朱霖试镜,王好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陆成渝面对中年女性的调笑没有一点怯场,低声回道:“那可谢您了,一定要说细些,我可是有很多姑娘喜欢的!”

王好为拍了他一下:“你还想花心不成,我非得给你搅黄喽!”

她对朱霖印象也格外好,觉得这一对是标准的男才女貌,只是两人好像还在你追我赶的阶段,啧啧。

杨宝华看两人在一边嘀咕,脸色更青了,青龙桥站就没一个能拿得出手的?太丢脸了!

他排众而出:“我来!”

杨宝华在小站呆了二十多年,什么样的人没见过,不就是招呼大家避雨嘛。

结果一试下来,镜头感相当强,把铁路工人的憨厚、纯朴、热情展示出来了,就此,老杨也完成了第一次银幕触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