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文学消费主义的研究现状

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新时期”是一个内涵极其复杂而地位又异常特殊的历史阶段与文化语境。因为正是在这个关键的时间段,中国社会步入了一种全新的转型发展模态,展示了与以往时期不同的发展向度,从总体性上规划了以实行改革开放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化发展范式与独特路径。作为某种意义驳杂与情感纠结的历史文化文本,“新时期”全方位地重构了其所涵盖的政治、经济、道德、文学等社会形式,给予它们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新的历史语境催生了新的理论思潮与文化现象。从本书论述题旨的角度观之,人们很容易发现,作为社会存在的话语表征与叙事模式之一,文学消费主义便是因此而日益彰显其文化影响的。不管持论迎候抑或拒斥的态度,人们对于当代社会的判断似乎很难规避这样一个事实,即当下中国已经或正在生成为某种具有鲜明消费主义倾向的社会形态,而在文学审美与文化生活领域,人们也正遭遇着文学消费主义的价值形塑与身份建构。基于此,在学界逐渐出现了对于以商品化、消费化为价值核心的消费文学、影视传媒、流行音乐等大众世俗文化的研究热情,而审美或文学消费主义就是贯穿所有这些文学、文化现象的主导逻辑与本体论框架。

在某种意义上,新时期语境中的文学消费主义既是一个最具共识的话题,又是一个最具争议的话题。就前者而言,由于消费现象或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事实存在,已然撒播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很容易就能从各个方面并以各种方式感受到这一点,因此,不管乐意与否,人们都必须承认,文学的消费化叙事以及文学消费主义的理念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当下人们的精神氛围与文化心理,成为人们无法规避的周遭世界,对此,处身其中的人们或以宣示或以默认的方式都做出了基本一致的判断。就后者而言,文学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存在,却又呈现出言人人殊、歧义丛生的状态,基于立意初衷与论述目的的不同,文学消费主义及其所指涉的问题域却又被各种互相撕裂的话语言说着,呈现出一种形同冰炭的张力模式与复调状态,概其大端,无非赞成者与反对者。应该说,关于这个问题的任何言说都有其自身某种限度的合理性,而且对于一个本身具有争议的理论命题所进行的学术争鸣也是正常而必需的,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则在于,不管是以上所说的哪种情况,其实质都是关于这个问题的某种有限性言说,它们在彰显部分真理的同时,也遮蔽了真理。其原因就在于,文学消费主义虽然显现为某种当下性的事实存在,却是一种复杂的、具有历史性的价值存在,任何持论单一固化立场与形而上致思态度的判断,都低估了其内涵的驳杂性与意义的游牧性,结果只能导致判断的虚妄与失之偏颇。由此就警醒人们,新时期语境中的文学消费主义绝非某种简单的静态现象,在其现实性上,它的历史性、动态性与迁延性意义身份与价值功能只能作一种辩证的观照,人们不但应该考察文学消费主义本身及其今天的性状,而且应该从历时的维度考察它作为一种思潮史的过去、未来以及衍化的过程,从共时的维度展示它与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所结成的意义关联域与相互作用的方式,唯其如此,新时期文学消费主义的公共性身份与价值功能变迁才可能形成某种较为明晰的精神轮廓和意义轨迹。很显然,要获得关于这个问题相对客观全面的意义澄明绝非易事,因此,本书不是为了终结文学消费主义的理论争鸣与真理性言说,而是某种新的尝试,即在吸取已有论述的基础上,尝试提供某种新的视野与角度,希冀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以其与不同时段的其他社会事相的间性关系为意义节点,来梳理、厘清、论述新时期文学消费主义的公共性身份与价值功能变迁的内在逻辑脉络和微观形态,从而为该问题的澄明提供另一个意义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