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印刷工人毕昇发明活字改进印刷技术

毕昇(shēng)是北宋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人。他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毕昇是一位印刷工人,非常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自从蔡伦发明造纸术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时费力,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后来,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是在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画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盖在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刻版。存放版片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版片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

当时,杭州西山有位叫“神刀王”的雕刻师傅,技术出众,但他从来不肯收徒弟。当时毕昇还是个小孩子,听说后,就从英山慕名到杭州拜师。“神刀王”看毕昇聪明灵巧,十分讨人喜欢,就破格收下了这名小徒弟。毕昇跟着师傅早起晚睡,勤奋学习雕刻技术,不久,他的技艺就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一天,“神刀王”雕刻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毕昇在一旁观看。突然毕昇不小心碰了一下师傅的胳膊,结果最后一行的一个字刻坏了,这样,整块模板就报废了。“神刀王”没有责备他,可毕昇却难过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一连难过了好多天。同时他想,木板雕刻印刷这么麻烦,能不能改进一下呢?此后,毕昇一有空闲,就琢磨这件事。有一天,师傅让他到街上买东西,他边走边想,经过一个刻制图章的摊前,看到一个一个图章排得很整齐。他想,如果印刷也能像刻图章一样,把所要的字一个一个排起来,就不会因为一个字坏了而影响到整块雕版了。

说干就干,毕昇起初用木料做活字,他发现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比较困难,遇水后会膨胀变形,且和黏合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后来他又改用胶泥,因为毕昇想起了幼年时候和小伙伴们一块儿捏泥人的游戏。他找来胶泥,做成了一个个的方块,在上面刻成反字,晒干后,涂上墨,果然印出了字。只是胶泥不结实,他又向烧窑的师傅请教,他发现经过烧制后,字模变硬了,这便成了活字。排版时,把活字排在铁框里固定好,就可以像雕版一样印刷了。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版时,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为底托,上面敷一层黏合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一个个从备用的木格里拣出来,排进框内,排满就成为一版,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就成为版型。印刷时,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纸,加上压力就行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

雕版

毕昇在自己的工作中着眼于怎样才能让印刷术变得更简单、更容易、更方便一些,时刻注意观察、思考、做实验。就这样,青年印刷工人毕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简单灵活、操作方便的胶泥活字印刷术,使印刷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倍。活字印刷术具有一字多用、可重复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时省力、节约材料等优点,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是印刷技术史上一次质的飞跃。

活字印刷术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材料和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印刷数量和质量,能够保证有更多书籍印刷出来。后来,活字印刷术还陆续传播到国外。1456年,德国出现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的活字印刷晚了约四百年。活字印刷术对后世印刷术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