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药王孙思邈勤奋好学医德高尚医术高明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出身于农民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七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受到老师的器重,他嗜学如渴,知识广博,被人称为“圣童”,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孙思邈一生勤奋好学,知识广博,通老庄学说,知佛家经典,阅历非常丰富。据说孙思邈幼时体弱多病,经常请医生治疗,他便立志学医。他一方面下功夫钻研医学著作,另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研究药物学。他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人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走访并记录,完成了《千金要方》。孙思邈还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孙思邈很重视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住在山区的人由于食物中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病,他认为这种病是由于山中的水质不洁净引起的,所以就用海藻等海生植物和动物的甲状腺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对脚气病做了详细的研究,提出用谷白皮煮粥常服可以预防,他选择的治疗脚气病的药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效果很好。在山中居住时,孙思邈亲自采集药材,研究药物性能。他认为适时采药极为重要,早则药势未成,晚则药势已竭。依据丰富的药学经验,他确定出200多种中药材适合采集的时节。孙思邈不仅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他非常重视妇幼保健,首次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他把《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在他的影响之下,后代医学工作者普遍重视研究妇、儿科疾病的治疗。

据传,有一次,孙思邈路遇一队送葬之人,队伍过后,地上的几滴异样鲜血引起了他的注意,连忙追上,询问情况,原来棺内装着一位产妇,因难产刚刚去世。孙思邈俯身去嗅血迹,断定此人可救,遂说服丧者的亲人,打开棺椁。他找准产妇的穴位,一针下去,片刻,产妇全身抽动,慢慢苏醒,并顺利生下一名男婴。

孙思邈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也十分重视。他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他系统、全面、具体地论述了药物种植、采集和收藏的方法。他论述医德思想,倡导妇科、儿科、针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的。孙思邈首先提出复方治病;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孙思邈对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自信;“心小”是要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

孙思邈塑像(童之侠拍摄于北京地坛公园)

小贴士

孙思邈撰写的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孙思邈认为人命重于千金,故以“千金”为书名。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三十卷《千金要方》内容丰富,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孙思邈晚年所著的《千金翼方》三十卷是对《千金要方》的补充。这两部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问世后备受世人瞩目,广为流传。

《千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