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越想越觉得是这么回事,立刻俯身,将这些零散的念头疾速地记在纸上。
一本好看的网文不能只有一种情绪。
或者说一种情绪写到死的神作不是没有,但是朱翊钧肯定是写不出来的。
“崇祯鬼魂见到祖宗之后可以进行一番交谈,也可以让明太祖怒斥一下他,但朱元璋对于子孙的爱也得表现出来,要体现出朱元璋那种刀子嘴豆腐心的复杂情感,不是彻底放弃他,而是恨其不争。”
“不过虽然明太祖肯退一步,原谅这个亡国之君,但作为主角却不能顺坡下驴。”
“网文讲究的是代入感,亡国的剧情可以按照明末去构思,但是崇祯这个主角不能真的写成崇祯本人。”
“毕竟网文讲究一个代入感。”
“主角崇祯虽然是一个亡国之君,但绝不能是昏君,不然读者会厌恶,毕竟他们都被这昏君害死了,城市都被屠了,大明都灭亡了,谁能带入这么一个人?”
“而且也无法解释昏君崇祯到了宋代为什么能击败忽必烈。”
“所以要甩锅,主角的人设也得变。”
朱翊钧站起来开始度步思考,但没走几步他忽然就想起了一件事情。
“话说回来,这亡国之君也是分类型的。”
“前世互联网的纣王、杨广在一些人的口中也可以是雄才大略的亡国之君啊。”
朱翊钧打算借鉴前世网友的智慧。
“崇祯可以塑造成为绝顶聪明、自信到自负的一位君王,大明的灭亡就归咎于天灾以及百官。”
朱翊钧作为君王还是很讲原则的,大明皇帝怎么会有错?
要犯错也是百官的错,是老天的错。
“不过这样说服力也不是很强,毕竟大明在主角的手中真的灭亡了。”
“或许....可以推给天意?或者说上帝的考验?天命考验?”
朱翊钧脑中闪过一个在前世听过的民间传说:传说,大明开国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命刘伯温斩断天下龙脉,意图让大明成为人间最后一个皇朝。却不想刘伯温百密一疏,忘记了东北的长白山龙脉。于是明末多尔衮燃尽长白山龙脉的气运,这才得以入主中原,满清也因此成了人间最后一个皇朝。
“这些传说也可以放到小说里面,毕竟大明搞不好就真的要成为最后一个皇朝了。”
他眼中闪烁着狡黠。
“最重要的是,大明刚好对建州女真开战,正好蹭一波热度。”
“到时候说不定还有人因此上奏劝我在长白山开矿,破坏长白山龙脉。”
朱翊钧发现自己前世碰壁多次,怎么就没有发现自己写小说的才华呢。
“这样一来可以借着阎王或者某位神灵的口,说出大明的天灾的真相。”
“天道有常,冷热交替,每三百年一变,灾疫频发,若国家能齐心协力,则国祚不灭,大明正好应了此劫。”
“非崇祯不圣明,而是接手了烂摊子。”
朱翊钧把小冰川期的概念也融合进去。
同时可以借书中角色的口科普中原大地的气温一直在降低。
这样主角日后驱逐蒙元,也有理由南下殖民南洋。
“而且,”朱翊钧越发兴奋,“这个‘天道周期’的设定,甚至可以直接为我统治期间,万历年间遇到的那些天灾现象,做出一个‘合乎天意’的解释!”
他眼中闪烁着算计,“这样一来,此后就算再有天灾发生,百官也不好再一股脑地把责任都推到我这个皇帝头上了,他们只能怪天道、怪周期!”
可谓一石二鸟。
再者。
因为中原的气温在降低,南洋的土地就显得格外重要,它们可以稳定生产粮食,供给中原。
保佑国祚不灭。
主角重建大明之后,派遣舰队下南洋就格外顺理成章了。
这又为他下南洋奠定了依据。
百官信不信不重要,至少在民间有部分人会信。
这样下南洋的政策就不会如之前下西洋那样人亡政息。
朱翊钧补充好了设定,解释了大明朝的灭亡原因以及主角的人设问题。
甚至还为后面的剧情埋下了钩子。
朱翊钧的思路越来越顺畅。
“这样遇到洪武大帝朱元璋,主角爆发和其对峙,犟嘴,也就有理有据了。”
“他不是什么昏君,他只是倒霉的接盘侠。”
“崇祯甚至可以是一个改革者,只不过文官一直质疑,导致皇帝的改革措施屡屡推行不下去,最终导致了大明的灭亡,就好像.....王安石变法之于北宋的靖康之耻。”
朱翊钧又憋着坏,他想到自己要推行的改革措施还挺多的,难免有文官不理解的时候,不如先在小说中扣一个帽子给文官。
“都是尔等忤逆君上,才导致国家败坏。”
“如此,主角一怒之下便离开了列祖列宗所在的地方,一个人跑掉了,在一些抗清战死的旧臣的帮助下,主角逃离了地府阴兵的追捕,来到了一处神秘的通道,走了进去。”
“迟迟追来的阴兵见此大吃一惊,面露惊慌。”
“阎王闻言则是不屑,认为皇帝是自寻死路,可以把情绪调足,阎王的不屑,小兵的不解,旧臣的担心等等。”
“将期待感拉满。”
“却不想,当皇帝再次睁开眼,却来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此地服饰的款式也和大明百姓有所不同,找到一人,问今是何年月,其人答曰是大宋绍定某年某月。”
“如此开头,发到报纸上,必然可以引起一番热议。”
“这可是穿越题材。”
朱翊钧没有忘记自己前世第一次看到诸如《神话》这样的穿越题材电视剧时的惊艳,那种脑洞大开的新鲜感!
也没有忘记看那些穿越修仙小说时,感受到的别样刺激。
虽然自己不是没有幻想过类似的情节,但当第一次看到有人用文字将这种“跨越时空”的幻想呈现在小说中时,那种感觉还是格外的不同的。
他相信,在这个时代,读者的触动只会更强烈!
构思完小说的大致情节和开局,朱翊钧长舒一口气。
他这才坐回御案前,喊来孙德秀。
“大伴,这些天去司礼监还有民间找一些会写杂书、戏曲的人来,要文笔好,才思敏捷。”
“多找点人,先来十几个人。”
“只要写得好,朕不吝惜官爵。”
毕竟是网文,篇幅是很长的。
朱翊钧最多给一些大纲、思路,人物设定以及剧情。
但他可不会动手自己写。
他没那么清闲。
这年头连钢笔都没有,拿着毛笔写字慢的要死。
“实在不行,到时候发道旨意,贴到江南各地,找点江南文人。”
见皇帝对此格外重视,孙德秀心下虽然担忧皇帝不务正业,却也不敢多说什么。
只能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