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的想法,朱翊钧自然是不知道的。
倒是张居正草拟的诏书让朱翊钧有些出乎意料。
居然是戚继光为帅。
不同于后世对戚继光是大明战神的认知。
在此时的大明朝,戚继光虽然名气很大,但总的来讲不如李成梁以及马芳等一众边镇名将。
这主要是因为对手的含金量不同。
在大明朝廷看来蒙古人显然要比日本倭寇厉害多了。
别看倭寇在嘉靖时期闹得很厉害,但很多都是依靠机动能力和明军斗智斗勇,正面交锋,倭寇很难占到便宜。
尤其是海战,明朝水师打倭寇船队基本上是碾压。
还有那个几十名倭寇攻打南京的神话,其实这支倭寇部队并不是一路杀到了南京,认为南京守不住,才去了南京。
相反,这支倭寇部队登陆大明的时候有足足四百余人,一路上被明军打得抱头鼠窜,减员到几十人,最终才无奈突围到了南京城附近被歼灭。
除此之外,倭寇的装备也不怎么样,其甲胄就连铁甲都少得可怜,武器面对明朝的骑兵连破甲都很难。
明朝的一个骑兵常常能对付十数名倭寇不落下风,皆因倭寇不能破甲。
因此,戚继光那华丽的战绩虽然看上去很离谱,但是在明廷眼中还是不能和边镇的名将相提并论。
除此之外,还有将领的种类导致的区别待遇。
李成梁善于用骑兵,是出众的骑兵将领。
其手下也有一支可靠的骑兵部队,这才是明廷看重的。
至于戚继光,不过是一个步兵将领,对于明廷而言,价值自然低了些。
简单来讲,装甲师和步兵师的军官含金量是不同的。
这诸多因素,导致了李成梁封爵,而戚继光反而没有封爵。
但戚继光傍上了张居正,是张居正在军队中的重要亲信。
因此,主帅的位置也被张居正交给了戚继光。
全然无视了李成梁。
要知道,李成梁不仅是辽东总兵,还是被封爵的勋贵。
主帅他比戚继光更有资格。
不过朱翊钧是穿越者,戚继光为帅,他自然不会反对。
于是这道比较反常的诏书就这么通过了,让戚继光激动不已,准备大施拳脚。
虽然诏书已经下发,但开战并不会立刻开始。
粮草准备,兵员调动,还有进军计划都需要时日。
......
坤宁宫。
朱翊钧和王皇后开始讨论文学。
他不单单是为了撩妹,现在诸多事情都已经处理好了,那么办报也该提上日程了。
虽然和欧洲人的接触的结果还没有传来,但是朱翊钧还是要对办报的内容进行准备。
比如他要准备刊登小说连载。
在这之前自然需要对明朝的小说做一个调研。
于是朱翊钧便来到了坤宁宫,这里正好待着有一个文艺女青年。
正好借点书来看看,不成想王皇后拉着他开始讨论起西游记。
这不是班门弄斧吗?
他是谁?
朱翊钧带着自信的笑容,侃侃而谈:“依朕看来,这《西游记》看似记述神魔之事,实则是一部阐述‘修心’之理的‘悟书’。”
“其文辞曼衍虚诞,其情节纵横变化,皆有寓意。书中那石猴,便是人心之象征——灵动、跳脱、桀骜不驯;而那猪八戒,则象征人意之放纵——贪食、好色、易受诱惑。”
石猴乃是心猿,其始也放纵,上闹天宫,下搅地府,三界之内,莫能禁制;其终也,却归于一纸‘紧箍咒’,终能使那‘心猿’渐渐驯服,意马收缰,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至死靡他。此书之深意,在于‘求放心’之譬喻,劝人收束心意,归于正道,绝非浪作也。”
“《西游记》是一部悟书,其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
朱翊钧说的时候目光自信,全然没有一丝抄袭别人话的怯意,笑话,说这话的人名为谢肇浙,这会儿才十三岁,连个童生都不见得是。
他有什么好心虚的?
他一个学艺术的人,自然对西游记很懂。
王皇后找他讨论这个,简直是找他来授课的。
他不得好好卖弄一番?
“以猿为心,以猪为意……”王皇后细细品味,一双凤目中异彩连连,脸上满是惊喜。
“陛下此论,高屋建瓴,发人深省,胜读十年书。”她显然被朱翊钧这番深刻的解读所折服。
她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只觉得自己遇到了难得的知音。
她略一沉吟,举一反三:“陛下所言‘求放心’之喻,臣妾倒是想起了。《尚书·毕命》有云:‘虽收放心,闲之维艰。’圣人孟子亦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原来此书竟暗合圣人之道!”
王皇后很明显是理解了朱翊钧所说的话,她甚至知道朱翊钧所言‘放心之喻’的出处。
“自然,这作者本就是一儒生,自然要用圣人之道去解读。”
朱翊钧颔首。
王皇后思路也随之打开:“若依陛下‘心猿’之说,那书中石猴初生之时,懵懂无知,后离山寻仙访道,就.....好比那初生赤子,灵智未开,浑浑噩噩?”
“正是此理!”朱翊钧赞许地点头,“那花果山水帘洞,山清水秀,自在逍遥,便是人心最初那宁静、安逸的‘本乡’。故而悟空后来几番受挫,总思念花果山。人心本有惰性,总想逃避困苦,寻求安逸,这水帘洞,便是其‘安乐窝’。”
用后世的话讲,便是‘舒适区’了,只是这词真要说出来,王皇后肯定是不明其意。
“原来如此。”王皇后若有所悟,“那后来石猴远渡重洋,拜师于须菩提祖师座下,祖师赐其名‘悟空’,陛下先前言石猴是‘人心’,那这拜师学艺,看似是求取长生不老、七十二变之神通,实则....莫非是隐喻那懵懂之心,开始生出‘自我’之念,初具人形?”
王皇后试探着说出自己的猜想,让朱翊钧大吃一惊,进而抚掌赞叹。
这理解可不得了,自己这老婆是真的聪明啊。
他是前世听了课才知道这些的,她可是自己领悟出来的。
厉害。
朱翊钧笑道:“皇后所言极是!孙悟空拜师学艺,正是其心智渐趋成熟之象。”
“至于那须菩提祖师——‘菩提’者,‘觉悟’也。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世间本无实体之‘须菩提祖师’。那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等等神通,亦非外求而来,实则是‘悟空’本心所具之潜能。”
“故而,并非悟空学自菩提,实乃悟空之心灵逐步开悟、潜能得以显现的过程。”
“原来是这样!”王皇后恍然,先前读书时心中生得许多的困惑一扫而空,“若说祖师象征‘觉悟’,赐名象征‘自我意识’之诞生……那臣妾斗胆猜想,这须菩提祖师,于那石猴而言,是否也暗指了其人生最初的引路人,便如那亲生父母一般?”
王皇后越想越觉得有理,“父母长辈,正是孩童最初的师长,为其启蒙,为其命名,助其心智成长,辨识自我,此节,倒是与书中情节若合符节。”
她看书时还真的没有往这方面仔细思考过,这么一想,反而释然。
父母的确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只有父母才有资格给孩子起名,帮助孩子完成心灵的成长。
朱翊钧刚要点头表示赞同,却见王皇后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她猛得捂住自己的嘴巴,抬头看向皇帝。
她带着几分惊疑道:“陛下不生气吗?”
朱翊钧闻言先是一怔,随即明白过来她想到了什么,不由失笑。
他微微摇头,示意她宽心:“不过是民间文人寄寓之作,些许戏说罢了,何必小题大做,对号入座?”
他眼中闪过一丝促狭,“况且,这人胆子虽大,却终究不敢太过放肆。”
“你看,他这不是还写了一个须菩提祖师作为遮掩吗?”
说完,朱翊钧还忍不住笑了起来。
“我真的好笨,这开头我看了三遍,居然没有想到隐喻了陛下。”
王皇后见皇帝不是很在意,便没有说什么,她开始懊恼自己反应慢。
竟然没有想到这作者居然在拿自己的枕边人隐喻。
既然须菩提的存在隐喻一个人的父母,那么孙悟空的父母是何许人也?
书中写得格外明确,此石猴乃‘天生石猴’。
天生石猴,父母自然是天。
天之子。
天子。
难怪孙悟空惹出了多大的乱子,漫天诸神都拿孙悟空没有一点办法。
太上老君也好,佛祖也好,他们可以镇压孙悟空,但唯独不能杀了孙悟空。
这须菩提祖师虽被写了出来,但是又刻意起名为须菩提,暗示没有此人。
“陛下对这《西游记》的见解,当真是鞭辟入里,洞见非凡。”王皇后真心实意地赞叹道。
她没有想到皇帝对西游记的认识如此深刻。
她看得出来,皇帝虽然对西游记很多故事都记得,但是明显没有多看。
很可能只看了一遍书就有了这些认识,这就很厉害了。
“不想这须菩提祖师竟是上帝所化。”
王皇后被书中的设定惊艳到了,忍不住再感慨一声。
“作者想法的确天马行空。”
朱翊钧点头,古代小说里面还真的很少将‘天’人格化,古人口中的天是一种规则,一种至高无上的法则,或者说天命。
把这玩意儿人格化,塑造出须菩提这么一个人的确少见。
“难怪这孙悟空法力无边,能大闹天宫,却躲不过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和佛祖的五行山。”
王皇后一脸揶揄的看着朱翊钧。
让朱翊钧很是无奈。
“就算是天子,也需要读书学习,尊师重道,这八卦炉、五行山,自然逃脱不了,朕现在见到张先生心里面都发虚呢。”
朱翊钧说到最后,还专门凑到皇后身边低声说话,惹得皇后脸微微发红。
西游记的作者意思很明显,人的心需要成长,不能一直保持所谓的赤子之心,不然也就变成了巨婴。
因此才有了佛道两位大拿的出现,一个是佛祖,一个是太上老君,他们代表着‘道’。
为此,作者还专门说老上老君化胡为佛,便是直言佛道一家,都是正道。
“嗯,”王皇后听着皇帝的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所谓‘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经此一遭,炼就火眼金睛,能辨真伪;山下五百年,磨平棱角,方得正果。”
“不错,所谓八卦炉、五行山就是暗喻学校,火眼金睛则是本事、学识,五行山则是让孙悟空定心,不再浮躁。”
“之后便是讲迷信,那车迟国国王养妖,百姓供奉灵感大王,前者是为了好处,后者则是处于恐惧。然后便是讲和解,孙悟空不再怨恨天庭,彻底放下了过去的事情。”
朱翊钧说着有些感慨,西游记其实讲得很简单,就是人心成长过程。
可道理虽然简单,做到却很难,至少朱翊钧很难做到放下过去,去尝试和解。
不然他也不会下令对建州女真犁庭扫穴。
这命令多少带着一些恩怨。
“取经之路,本就是一场磨炼心性、勘破虚妄的考验,隐喻的正是这漫漫人生路途。”王皇后不甘示弱,亦将自己的理解娓娓道来,“再如那‘真假美猴王’一节,臣妾以为,讲的便是‘内外归一、凝神定意’的道理。唯有勘破心魔,内外澄澈,方能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见朱翊钧带着笑,点头表示赞同。
王皇后更受鼓舞,强作镇定地继续道:“至于火焰山,臣妾阅览元代西游话本,其中有提及,孙悟空取经功成后,其封号便是‘大力王菩萨’,这书中的牛魔王号称有七十二变,武器也是棍子,号称大力王,和这孙悟空几近相同。且书中还有‘牛王本是心猿变’的说法。”
说到这里,她忽然笑道:“这作者生怕大家看不明白,几乎明示这牛魔王便是孙悟空自己,他最终将其降服,便隐喻着悟空彻底勘破自我,掌控本心,与那懵懂顽劣的‘童心’彻底作别,达至圆融通透之境。”
说完,王皇后带着几分小小的得意与期待,等着朱翊钧的夸自己。
“皇后此见,精妙绝伦!皇后真是冰雪聪明,慧心独具!”
朱翊钧配合的夸赞,他此次夸赞倒是真心实意,并非敷衍。
他是自家人知自家事。
他能懂这些,是因为自己听过课,有历代文人墨客还有现代专家的研究解读。
王皇后真要论起岁数可比自己小多了,她可不是什么穿越者。
但她居然懂得如此之多,朱翊钧是真的佩服,放到前世,这阅读理解能力,高考写个满分作文,或许都不是什么稀奇事情。
朱翊钧接着道:“后来孙悟空再遇当年擒他的二郎神杨戬之时,非但毫无怨怼,反而能坦然拱手道谢。盖因他已明白,若非当年杨戬将其降服,便无后续取经之磨砺,更无今日心性蜕变之成长。经历种种,皆是修行,过往种种,亦无需再耿耿于怀。”
“此次道谢,意味着孙悟空彻底放下,看开了过往的种种是非。”
朱翊钧忽然想起了前世看到过权力的游戏中的一句台词:杀死心中的男孩,凛冬迫近;杀死心中的男孩,承担起男人的责任。
人啊,不能总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自此,书中孙悟空的言行举止,便渐渐脱胎换骨,已颇有几分得道高僧、通达智者的风范,说话也常蕴含禅机,不再如以前那般跳脱。
.......
注1:本章节对西游记的解读非我本人胡编乱造,是古今学者的解读。当然,还有其他的解读角度,但窃以为过于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