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农村医疗卫生与合作医疗制度研究(1949~1984)
- 王胜
- 2571字
- 2025-04-03 19:13:21
四 河北的历史与生态背景
河北省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全省各地遍布着早期人类的遗址。早在200多万年以前,河北境内就繁衍、生息着古老的人类,曾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诸阶段。据说当年伏羲就是在邢台一带生活,黄帝曾在涿鹿大战蚩尤。这里也留下了远古先皇尧、舜、禹的足迹。商朝曾在今河北邢台西南部建都。
春秋时期,河北境域北部属于燕国,南部属于赵国和魏国。保定是当时的燕赵分界线,在保定市中心曾存有“燕赵分界石”。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在河北境域建都的北有燕国,南有赵国,故河北别称“燕赵”。
“河北”一词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作为大行政区的名称则是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并省分道后才开始的。当时,以山河大势将全国分为十道。今河北辖域主要为河北道,小部分属河东道和关内道。安禄山曾任河北节度使,他就是在这里起兵反唐的。宋朝初年,曾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河北被分为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位于元朝大都(今北京)附近的今河北大部为“腹里”地区,归中央中书省直辖。
明朝初年,建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今河北大部为北直隶省。明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顺天府(今北京),改北京为京师,今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归京师管辖。清朝继续实行行省制度,河北为直隶省,仍为中央直辖。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建都南京,今河北境域仍主要属直隶省,后因直隶省名不副实,于1928年改为河北省今名。此间,河北境域被分为察哈尔、热河、河北三省,河北省省会设在保定。
1949年8月1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政权——河北省人民政府,省会仍设在保定。同时,撤销了冀东、冀中、冀南行署,将战时的各专署合并为邯郸、邢台、石家庄、沧县、衡水、天津、通县、唐山、保定、定县10个专署,下辖133个县镇、1224个县(市)辖区、4228个行政村。全省时有居民6082171户,28600179人,耕地面积98763925亩。
1952年,撤销平原省,将武安、涉县、临漳三县划归河北省;同年,还撤销察哈尔省,将原察南、察北两个专区划归河北省;1956年,撤销热河省,将其大部分辖区划归河北省。
1958年,天津市并入河北省,省会迁往天津。同时,河北省的顺义、延庆、平谷、通县、房山、密云、怀柔、大兴等县划归北京市。1966年,天津升为直辖市,省会迁回保定。“文化大革命”期间,保定局势混乱,省会于1968年迁至石家庄。
1973年,河北省的蓟县、宝坻、武清、静海、宁河五县划归天津市。至此,形成现在河北省的辖区规模。
河北省地处北纬36°5′至42°37′,东经113°11′ 至119°45′,位于华北平原,西依太行山,东临渤海,兼跨内蒙古高原。全省内环首都北京和北方重要商埠天津市。全省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和高原,其间分布有盆地和谷地,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海岸线长487 公里。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湖泊、河流、海洋、沙漠、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森林、草原、水田、旱地类型齐全,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坝上高原属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1300多米,占全省总面积 的8.5%;燕山和太行山地,其中包括丘陵和盆地,海拔多在2000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8.1%;河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海拔多在50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3.4%。
河北省有五个主要水系:海河水系、滦河水系、辽河水系、滨海小水系、西北内流水系。海河水系包括海河的五大支流,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主支流桑干河、洋河)、大清河(主要支流有唐河、拒马河)、子牙河(由滹沱河与滏阳河汇集而成)、南运河(上游为漳河和卫河汇集)。 海河水系下游在新中国成立后,开挖了不计其数的排洪河道,命名为××新河、××减河。 滦河水系干流明显,主要支流有武烈河、青龙河等。辽河水系包括在平泉的老哈河(辽河上游)和围场的辽河小水系。滨海小水系主要在唐山、秦皇岛,都是一些小河流,有陡河、洋河、戴河。 内流水系都是较短的河流,如流进安固里淖的小河流。另外,在东汉以前,黄河都是流经河北在沧州附近入海的。现在的滏阳河——子牙河实际是古黄河的河床。衡水湖、大陆泽、宁晋泊等都是黄河形成的,甚至白洋淀也和古黄河有关系。
河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少雪,夏季炎热多雨;春多风沙,秋高气爽。全省年平均气温在8℃左右,1月2~14℃,7月20~27℃,各地的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较大。全省年均降水量分布很不均匀,年变率也很大。一般年均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侧迎风坡,形成两个多雨区,张北高原偏处内陆,降水一般不足400毫米。一般春季降水少,夏季则常以暴雨形式出现大规模降水。1963年夏,河北遭遇特大水灾;1965年,又逢70年不遇的大旱。1966年7月29日唐山市遵化日降雨327.9毫米,为该省最高日降水量。
多种地形、地貌并存,使河北省成为一个各种疫情和多种地方病都可能出现的省份。北部的太行山区、燕山山区和半山区,由于受第四纪冰河溶解后冰水冲刷和山区淋溶作用,水土流失严重,碘也大量丢失,一些县的甲状腺肿病患病率高达85%,重病村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克汀病患者。在水土侵蚀严重的山地、丘陵地区,多发生克山病和大骨节病。流行范围主要集中于承德、张家口等海拔较高的地方。此外,这两个地区畜牧业发达,还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区。在冀中、冀南平原地区,由于受地质、水文、气候等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饮水、食物和空气中的氟含量过高,导致居民出现以牙齿及骨骼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中毒,即地方性氟中毒。
分布在河北省各地的多个水系,通过渤海与南方水系相通,为水型传染病尤其是夏季肠道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广泛传播的有利条件。自古以来,河北人民饱受肠炎、痢疾、伤寒乃至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的侵害。而春旱、夏涝等自然灾害不但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威胁较大,还会引发多种季节性传染病和其他突发性传染病。1963年河北中南部的严重水灾,就引起了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新病种——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
以上多种因素造成的传染病种的多样性、大面积疫情流布以及新病种的突发都对河北省的防疫工作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和考验。而不同地貌之间距离较近,又导致疫情向原本不具备发生条件的地方蔓延,从而增大了疫情的危害性和防疫工作的难度。同时,河北又是人口大省,1949年全省人口总数为3086万,1979年增加到5105万,居于全国第五位。众多的人口也给疾病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