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事算是定下了,日子是在次月的十三,还有三十多天,所以时间倒也还是很比较宽裕,足够准备。
在那个年代里,物质条件相对匮乏,但是人们对于婚姻的重视和仪式感其实是很看重的,所以虽然时间比较宽裕,但是结婚前的准备工作,却也需要抓紧时间。
首先,提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白树清的双亲都已经亡故,所以提亲之事,自然也就只能是白树清自己上了,不过好在有林婶这个媒人,而且双方也早已经谈妥,所以白树清找了一个好日子,按照林父的要求,准备好了茶叶、糖果、布料、被褥、脸盆等物品,正式前往林家提亲。
至于新房,因为白树清家比较简陋,本就只有两间屋子,一家人同住,所以只能腾出了一间房子作为新房,在白琼英和陈家三兄弟的精心布置下,墙上贴上了红色的“囍”字,床上铺上了崭新的被褥,桌上摆着亲友送的热水瓶、搪瓷杯等日用品,家具大多是手工打造的新家具,虽然不够精致,但充满了家庭的温暖。
置办嫁妆是女方家的重要任务,通常包括一些生活用品,如脸盆、毛巾、镜子、梳子等,还有一些女方亲手缝制的衣物。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嫁妆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意和象征意义。女方家还会为新娘准备一套红色的嫁衣,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薄雾,洒向大地,远处的山峦在晨曦中若隐若现,微风拂过大地,带来了阵阵花香,不知名的各种野花开满了山坡,开满了田野,仿佛是大地一件绚丽的彩衣。嫩绿的麦苗轻轻摇曳,像是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柔软的绿毯,露珠在麦叶上闪烁,晶莹剔透,像是无数颗小小的珍珠,被晨光唤醒。
村边的小河缓缓流淌,发出悦耳的声响,河岸边柳树抽出新的枝芽,柔软的随风摆动,几只鸭子在水中嬉戏,村子里早已经热闹了起来。
今天是白树清与林吉英成婚的日子,如今的白老师,在大家心里,早已经不在是那个少年,而是帮助大家许多的白老师,所以今日的婚礼,几乎算是全村都出动了,为的便是好好的为白老师祝福。就连喜鹊也在枝头欢快地叫着,仿佛也在为这场婚礼送上祝福。
虽然白树清并不富裕,可是为了给林吉英一个像样的婚礼,白树清也是倾其所有,将婚礼办得很是隆重。
白树清家的院子里,早已热闹非凡,男人们忙着搭建红色的喜棚,挂上大红灯笼,贴上喜字,整个院子弥漫着浓浓的喜庆气息。女人们则在厨房里忙碌,准备着丰盛的喜宴。大锅里炖着肥美的猪肉,香气四溢;案板上,白面被擀成薄薄的面皮,包上韭菜鸡蛋馅,一个个饺子整齐地排在案板上,寓意着“喜团圆”。
白树清穿上了崭新的中山装,胸前别着一朵大红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站在院子里,不时地和帮忙的长辈们寒暄几句,眼神却时不时地望向村口,盼望着迎亲队伍的到来。按照习俗,新郎要带着迎亲队伍去新娘家接亲。队伍里有吹唢呐的乐手,有抬花轿的轿夫,陈家三兄弟,手里拿着红纸剪成的花,一路欢笑着跑在前面。
林吉英家也是一片忙碌。林吉英坐在屋里的梳妆台前,身旁围满了帮忙的姐妹。她们一边为林吉英梳妆打扮,一边说着吉祥话。林吉英穿着红色的旗袍,头发被梳得整整齐齐,插上了一朵红花,脸上洋溢着羞涩的笑容。屋外帮忙的男人们也在准备着,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喜字,挂上红灯笼,迎接白树清的到来。
白树清与迎亲队伍终于出发了,唢呐声响起,欢快的旋律在田野间回荡。白树清骑着一匹高头大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身后跟着花轿和送亲的人们。一路上,乡亲们都停下手中的活儿,看着这支热闹的队伍,脸上露出羡慕的笑容,纷纷送上祝福。
很快到了新娘家,白树清下了马,等着林吉英出来。林吉英被林父和林母牵着,在姐妹和兄弟的簇拥下,缓缓走出屋门。
白树清瞧见林吉英,满是笑意的眉宇间有几分害羞,林吉英也不由自主的瞅了白树清,二人目光相对,尽是柔情。
白树清冲着林父与林母鞠躬后,在亲朋好友的注视下,在众人的欢呼声中,白树清从林父和林母手中牵过了林吉英的手,接到了属于自己的新娘子。
一番嬉闹,一番辞别后,在众人的哄闹下,白树清牵着林吉英,将林吉英送上了自己的花轿,随后白树清再次骑上了自己的马,跟在花轿后面,一路护送着林吉英回家。
唢呐声再次响起,队伍浩浩荡荡地往回走,一路上洒满了喜糖,孩子们争抢着,欢笑声不断,向着白树清家赶回。
一番波折后,迎亲队伍终于回到了白树清的家,在白树清的搀扶下,林吉英下了花轿,二人牵着手,跨过火盆,象征着驱邪避凶,迎接新生活的开始,然后,二人在院子里拜天地,三拜九叩,许下一生的承诺。长辈们坐在一旁,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拜完天地后,新人进入新房,新房里布置得红红火火,床上铺着大红的被子,枕头边放着红枣、花生、桂圆和莲子,寓意着早生贵子。
喜宴开始了,院子里摆满了桌子,乡亲们都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饭菜,喝着米酒,说着祝福的话,笑声、欢呼声在院子里回荡。
随着夜晚降临,大家围在一起,开始闹洞房,猜新娘的鞋,你一嘴我一句,那小小的一间屋子里,却挤满了人,也逗得林吉英害羞地低下头,这场婚礼,就像一场盛大的节日,充满了欢乐与祥和,也寄托着人们对白树清与林吉英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