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皮货行的“新衣”
- 从四九城到雪原小知青的囤货年代
- 老林子把头
- 1912字
- 2025-06-21 07:20:25
次日清晨,天光微亮,城南小院已经苏醒。
一夜酣睡,并未完全驱散许大茂身上的疲惫,但精神上的亢奋却让他早早地起了床。他站在院中,看着傻柱在灶台边忙碌的身影,看着那口炖过红烧肉的大铁锅,再回想起昨夜柴房里的惊心动魄,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真实,如同一场光怪陆离的梦。
唯一能证明梦境已成为现实的,是陈卫国平静而坚定的眼神。
他已经收拾停当,换上了一身干净但不显眼的旧衣服,正在院角一块磨刀石上,不紧不慢地磨着那把跟随他多年的猎刀。刀锋与磨刀石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规律而沉稳,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新一轮“狩猎”做着准备。
“吃了早饭,我们去取‘工服’。”陈卫-国头也不抬地说道。
早饭是傻柱用剩下的肉汤煮的面条,上面卧着一个金黄的荷包蛋,香气扑鼻。许大茂吃得狼吞虎咽,他感觉自己的身体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和期待。
九点整,两人准时出现在了东直门大街。
这条街是京城里有名的繁华地段,店铺林立,人来人往。与他们居住的城南僻静小院相比,这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暗藏着更多的规则与玄机。
“德顺兴”皮货行并不起眼,门脸是传统的青砖灰瓦,一块黑漆金字的招牌已经有些年头,透着一股老字号的底蕴。门口没有伙计招揽生意,显得有些冷清。
两人迈步而入,一股浓重的、混杂着硝石、皮料和动物油脂的味道扑面而来。店铺内光线昏暗,墙壁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皮张,从常见的羊皮、牛皮,到珍稀的狐皮、貂皮,应有尽有。一个戴着老花镜的老师傅,正坐在柜台后,专心致志地用锥子给一张皮子打孔。
他听见脚步声,眼皮都未曾抬一下,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买皮子,还是卖皮子?”
“我们来找五掌柜,”许大茂按照陈卫-国的吩咐,上前一步说道,“钱老板让我们来取‘工服’。”
听到“钱老板”三个字,那老师傅手中的动作停顿了一下。他抬起头,透过老花镜片,仔细地打量了许大茂和陈卫-国一番。他的目光并不锐利,却像浸泡皮料的药水,带着一种能看透本质的穿透力。
“跟我来。”他放下工具,起身走进了店铺的后堂。
后堂比前面宽敞许多,也更显私密。一个穿着灰色长衫、正在算盘上拨弄着什么的中年男人闻声抬起了头。他相貌普通,但一双眼睛却异常灵活,透着一股商人的精明。
“钱老板的人?”他问道,这显然就是五掌柜。
“是。”陈卫国应了一声。
五掌柜点了点头,没有多余的废话。他走到墙边一个上了锁的大木箱前,打开锁,从里面取出了两套叠得整整齐齐的蓝色工服,以及两个用牛皮纸包着的东西。
“这是你们的‘衣服’。”他将工服放在桌上,那衣服带着恰到好处的磨损和油渍,看起来就像穿了许久,真实得不露一丝破绽。
然后,他将那两个牛皮纸包推了过来。
陈卫国打开其中一个。里面是一本工作证,墨绿色的封皮上印着“北城肉类联合加工厂”的烫金字样。翻开来,里面贴着一张许大茂不久前在街边照相馆拍的照片,姓名、年龄、职务一应俱全,职务一栏赫然写着:采购科(特供组)。最关键的是,在照片的右下角和单位名称下方,盖着两个鲜红的、清晰无比的公章。
许大茂凑过来看了一眼,呼吸都为之一滞。他拿起那本属于自己的工作证,用指腹反复摩挲着那冰冷的封皮和凹凸不平的钢印,一种难以言喻的、仿佛脱胎换骨般的感觉涌上心头。
这薄薄的一本册子,就是他们的新“皮”。穿上它,他们就不再是无名无分的社会闲散人员,而是国家单位的“正式工”,是执行“特殊任务”的采购员。
“记住几条规矩,”五掌柜的声音将许大茂从激动中拉了回来,“第一,这身‘皮’,只有在‘干活’的时候才能穿。第二,厂里的事,不该问的别问,不该看的别看。你们只对钱老板负责。第三,需要用车,提前一天来我这儿说一声,第二天早上,车和司机会在胡同口等你们。”
陈卫国将两本工作证收好,郑重地揣进怀里,点了点头:“我们明白。”
“还有这个。”五掌柜从抽屉里拿出一串钥匙,扔在桌上。“南锣鼓巷,福祥胡同甲十三号,一个带后院的小杂院,空着。钱老板说,你们现在的住处人多眼杂,不方便。这个地方,清静。”
这个安排,再次超出了许大茂的预料。钱老板不仅给了他们身份,甚至连更安全、更合适的“巢穴”都一并准备好了。这份周到,既是示好,也意味着更深层次的捆绑。
拿着“新衣”,拿着新家的钥匙,走出德顺兴皮货行,重新站在东直门大街的车水马龙之中,许大茂感觉恍如隔世。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他却觉得身上多了一层看不见的重量。
“卫国,咱们……这就成了?”
“这只是开始。”陈卫-国望着川流不息的街道,目光平静而深远,“我们有了新的皮囊,有了新的巢穴。接下来,该去把我们的‘粮仓’,搬进新的猎场了。”
他的目光,越过鳞次栉比的屋顶,望向了遥远的、被薄雾笼罩的北方群山。
在那里,他们真正的财富,正静静地等待着新的主人,用一种全新的、更加强大的方式,将它们带回这座充满欲望与机遇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