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贵州客民与地方社会变迁
- 袁轶峰
- 501字
- 2025-06-24 19:43:40
第一章 清代贵州的地理与社会
贵州是一个具有多元地理特征的地方,亦是民族成分繁多的省份。明清时期,贵州少数民族统称为“苗”[1],无论是朝廷的正史、政书,士大夫文集笔记,还是地方志,几乎都是将贵州少数民族描述为“苗蛮”。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术界对历史时期贵州少数民族形象的关注,这些学者主要是从图像、竹枝词的视角对少数民族进行研究[2]。本章拟从地理与社会的视角,以国家、知识阶层为主体,来考察其对“苗蛮”的认知和建构。通过透视“苗蛮”形象,可以观察到国家和知识阶层视野下中心与边缘的独特关系。特殊而多元的地理条件使贵州各族群保持着山居的特点,在适应环境以求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山地农业模式。由于较为闭塞的地理环境,在改土归流之前,苗族社会对外交往的机会十分有限,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技术落后,这种生产方式使得苗族社会形成“靠天吃饭”的特点,其背后所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不稳定性。与之相适应的是,各族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一套自己的文化传统、经济生活、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这些皆有别于汉人社会。在这样的地理与人文之下,贵州逐渐形成了州县、土司、卫所等三套行政建置和“生苗”地界的地方半自治的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