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迷迷糊糊醒来的早上,很久之前就想写点东西记录一下自己这35载的人生,一直没有思绪。作为村里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去年辞职后,一直赋闲在家,周遭极差的经济环境、看不到希望的前方路,自己浑浑噩噩,再没有年轻时的文思泉涌,连这篇叙事长文的开头都不知道怎么去写。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吧,作为随笔,我想随性一些。
1990年,刚过新年,我出生在山东滨州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小乡村,到我出生,一家四口定型,这也是我们以后的家庭组成成员。爸爸当年是接了爷爷的班,在外地工作,家里其实只有我们娘仨,印象中爸爸要好久才回来一次。这个乡村你说穷吗,父母从来没有亏待过自己,可能是由于爸爸在外时工人,经济条件相对富足一点;你说落后吧,大抵是因为后来去了县城上高中,与县直同学之间某些认知上的差距,让我意识到这就是落后。
先来说说我们的村貌吧,我们这里几个村子紧紧相邻,几乎清一色的土胚红瓦房,家境稍微好点的有五间正房(用我们的土话说是北屋),大部分是三间正房,外加两三间偏房,用来做饭或者是放杂物、农具等,也有的专门放家畜吃的草料。村里的道路是土路,柏油马路一直到我上了小学之后才修起来,每当下下雨的时候,一片泥泞,出门总免不了两脚。周围没什么工厂或者企业,所以,村里的人几乎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指望着手里的土地,年年希望有个好收成,但我们这里到现在浇地都不方便,说白了,还是要靠天吃饭的,年年的祈祷风调雨顺,但老天爷也是时灵时不灵的,毕竟求他办事的也不只我们这里,有时候可能真是忙的无暇顾及,给忘了,村里的人也只能佝偻这身子,继续默默地耕作,偶尔发出声叹气,却不敢去埋怨。村里几乎家家户户养着生灵,我们说的生灵就是家畜,猪、牛、羊、鸡、鸭、鹅等。牛,大部分家庭都有的,那是农民种地的主要功臣,去地里干活赶着牛车,犁地、耙地、播种,收获后更是它出力的时候。鸡鸭鹅的可以下蛋,人们自己吃着方便,鸡蛋又不是天天可以吃,养几只鸡鸭,就够一家一年吃的,可以省下买蛋的钱了,毕竟那时候真的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家里养的鸡鸭多的或者平时吃鸡蛋鸭蛋节省的,鸡蛋鸭蛋有富足的,冬天都会腌起来,过个个把月,咸淡适中了,将腌制好的鸡蛋鸭蛋,煮熟,切开,流出金黄色的油,又是一道美味的下酒菜,这在当时还是比较奢侈的。
村子离县城20多公里,那个时候没有公交,个别头脑灵活的就开起了私家出租车,做个营生来补贴家用,这里说的出租车并不是像现在我们在大街上看到轿车,而是三轮车,那时候能买的起三轮车的,家里也是多少有点积蓄的,三轮车大都是时风牌的,因为电视上那句“时风时风,路路畅通”的广告语,带给了人们美好的祝福,也深深的烙印在了朴实农民的心里。来说说这个出租车吧,三轮车,然后自己改造了一下,车斗上安装了可以拆卸的支架,然后上面蒙一块雨布,车斗里放几个马扎,就成了那年代的出租车。你别以为它的作用就是出租车,它也就是在闲暇、农闲时候是出租车,农忙时候还是要去田地里出力的。
小学之前的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了,那时候村里没有幼儿园的,不过有个育红班,只在夏季才有,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有这种称呼,是我姥姥村里有个亲戚办的,我和幼时的玩伴在那上学,说是上学,其实就是因为农忙,没人照看我们,我只依稀记得在那里不是看连环画就是做游戏,葫芦娃的故事就是在那里看到的。
1996年,我开始上小学了,这在当时是不允许的,因为按当时的政策我年龄是不够的,但我从小一起玩的舅家的表哥到了入学年龄,该上学了,他上学之后,我哭着喊着让我妈把我也送进学校,而且要和表哥在一个班级,其实我们这个村的小学,每级也就只有两个班。这里大家不要误会,并不是我多爱学习,而是因为表哥上学后,没人和我玩了,自己很孤单,那时候居然有了孤单意识!
最终如愿以偿的上了学并和表哥分到了一个班里,暂时是开心的,因为达到了自己的预期,但这也为后来自己的一些痛苦埋下了伏笔,这个后面会详细说的。那时候上学需要我们自己带座椅的,座位是那种长条形的,再就是带靠背的大椅子,那时候村里就是这样的,课桌是有的,高年级学生用过的。刚入学的我们,懵懵懂懂,只是发现课桌中间会有一条线,几乎每个课桌上都有刻字。随着识字越来越多,才知道那是“早”字,再后来才知道为什么会刻这个字,因为我们也刻了一遍......
懵懵懂懂的一年级就这么开始了,学校就在村西侧,学校离得并不远,每天和伙伴们步行去上学,也从来没有父母接送,风雨无阻的就这么下来的。因为之前没有过学习经历,因此刚入学的我们并不是学习课本知识,而是学习写自己名字,那时候学校发的语文作业本,很是宝贵,练习本都是家里找的废旧纸张订起来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因为害怕自己在作业本上写的名字不好看,利用课间时间跑回家叫妈妈给我写上,然后板板正正的放进书包,其实就是一个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