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琅琊古墨
- 穿越北宋,大官人的逆天科举路
- 海上惊雷
- 2115字
- 2025-05-13 08:00:13
郑屠说道:“王干娘,何必呢,王大官人不当押司了,咱们还是高邻嘛,何必呢。”
虽然郑屠嘴上说的好听,但还是走了,也没拉架。
“都别闹了!”,只听得王敬大吼一声,“当我是个死人是吧?”
王干娘也就坡下驴,“哼,看在大官人的面上,我不跟你这个妒妇计较。”
王干娘跑了,真的是跑,速度不比年轻人慢多少。
李氏气的老脸发白,牙齿打着颤,指着王干娘离去的方向说不出话。
“唉!”,王敬叹了口气。
王延睿也叹了口气,家宅不宁了哦。
王干娘骂妒妇,这不是在戳李氏的肺管子吗?李氏能忍得下去?
看了一眼还没反应过来的如意,王延睿赶紧跑。
只听得身后的吼声:“王敬,你说,我是不是妒妇?”
如意的哭声很小,但还是被王延睿听到了。
万松书院之所以叫万松书院,因为书院位于郊区的一片松树林里。
这里,积攒了厚厚的一层松针。
上层松针很不错,符合要求,中间的松针已经开始腐烂,底下的松针已经完全腐烂,成了松树的养料。
琅琊古墨的原材料很普通,就是松针等富含油性的树木,采用不完全燃烧的时候产生的松烟和油烟。
两种材料和着胶不断捶打,压入模具,便成了墨。
时间至少一个月,其中以晾晒的时间最长。
回到家,王敬和李兴俭已经喝高了。
“舅父,你能搞到牛皮和鹿角吗?”
“牛皮?不好弄,不过也不是绝对的,咱家的脚店里,啥都能搞得到。鹿角倒是好弄,你要做甚?”
“赚钱。”
李兴俭笑了起来,“贩卖?算了吧,牛皮可是官府专营。”
宋朝,牛是非常金贵的生产资料,普通农户根本就养不起牛,一个村子,能有一头牛就不错了,杀牛,必须去官府报备。
何况,牛皮是制作牛皮甲的重要材料,更不用说牛筋这种可以制作弓箭的宝贝,都属于军用物资,等闲弄不到。
“爹爹,舅父,我忘了从哪里看到过一本秘籍,上面详细写了烟造墨的制作技艺,我就想试试,能不能造出墨锭。”
李兴俭笑道:“家里赚钱的事,你不用考虑,我们李家负责了,你们爷三个只要好好读书就行。”
但是,王敬却不这么想。
在监牢里的时候,王敬就曾经怀疑过儿子是不是有什么天大的机缘。
刚才,古籍里的典故,儿子张嘴就来。
现在看,实锤了。
儿子说的很可能会实现。
“大郎,你确定能制墨?”
“确定以及肯定。”
李兴俭不满的说道:“妹婿,你也跟着大郎胡闹?”
王敬伸出手阻止李兴俭说下去,而是目光热切的看着王延睿,“那副楹联,也是你从某本书上看到的?”
“不是。”,王延睿斩钉截铁的说道:“是我自己做的。”
“万松书院的楹联也是你做的?”
“当然,如假包换。”
以前,王敬不信,现在,王敬信了。
过了好一会,王敬才说道:“舅兄,牛皮和鹿角,就全靠你了。”
李兴俭忙说道:“妹婿,你可别跟着孩子胡来啊,你们只管安心读书即可,我让虎哥儿定期给你们送银钱粮油过来就是。”
“无妨,既然大郎想试试,那就让他试试。”
王延睿接着说道:“还有桐油、冰片、麝香、鸡子白、八角、龙涎香、金粉,我都需要。”
李兴俭看着王敬,直到王敬点了头。
“算了,你们爷俩看着办吧,我先回去了,东西过两三天就送过来。”
“舅父,多多益善哈。”
李兴俭感觉王家爷俩已经疯了。
制墨?制个锤子!如果制墨如此简单,墨锭价格能高到离谱的程度?即便最便宜的墨锭都要八百文一块。
送走李兴俭后,王延睿随便吃了点东西,正准备回去睡觉,又被王敬喊住了。
“大郎,坐下,咱爷俩说说话。”
“爹爹,怎么了?”
王敬想了想,问了《论语》中的一句话,王延睿没有丝毫犹豫的回答上了。
接着是大学,中庸……
四书五经都问完了。
虽然王敬表面上很平静,动不动摸一摸胡子,一副孺子可教的样子,可实际上他的内心已经开始咆哮起来。
“我儿一定有大机缘,否则,怎么会把四书五经背的如此娴熟?王家要发达了,王家要出官人了。”
“爹爹,还有要问的吗?”
“哦,没了没了,快去睡觉吧。”
“爹爹,你们也早点睡。”
王延睿刚走,王延训又来了。
“爹爹,你看看大哥。”
“怎么了?”
“我好不容易写了一篇赋,可大哥给我改成这样了,我怎么跟夫子交代啊。”
王敬好奇的接过来看起来。
看完之后,王敬轻轻把纸放在桌子上,问道:“二郎,你觉得你写得好,还是你大哥改的好?”
“肯定是我写的好,大哥改的是啥啊?”
王敬指着第一处改动,淡淡的说道:“这句话,绣户香风暖,纱窗曙色新。宫花争笑日,池草暗春生,你以为你写的很好?”
“嗯。”,王延训认真的点了点头。
“我可我觉得,你大哥改的更好,纱窗曙色新,最后一个‘新’,正好对应吃草暗生春的‘春’,如此一来,韵脚完全符合《玉篇》和《切韵》两本韵书的韵脚。”
《玉篇》和《切韵》这两本书,是太平兴国二年,礼部发下的韵书,再加上太祖时期就规定好的《押韵》和《韵略》这两本韵书,构成了如今大宋科举考试中诗赋的韵脚。
“可是……”,王延训还是不服气,想为自己争辩一下。
“为父曾经参加过几次科举考试,多少有些心得体会,两三天之内做出一诗一赋,水平能有多高?不过粗通文墨罢了,关键就在这‘韵’上,‘韵’不好,一切都是白费。”
王延训终于认输,哦了一声。
“还有这里,虽然不合四韵,但为父读来,感觉更加押韵,也更朗朗上口。”
王延训小声说了句偏心,你把风声雨声的对联传给大哥不说,还把那么漂亮的字传给大哥,就是不传给我。
“好了,早去睡觉,明日就去书院读书吧。”
王延训问道:“大哥去吗?”
“他?估计不去,你自己去即可。”
王延训觉得,爹爹更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