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桓帝的延熹四年,桓、灵、少、献,东汉倒数第四位皇帝的年号,大概在公元161,刘备出生在幽州涿郡涿县的楼桑村,离涿县城就十里路的样子。很小的时候他爸爸就去世了,孤儿寡母,生活比较艰苦。小孩子从小就要跟妈妈参与大部分的劳作,其唯有割芦苇是他每年最犯愁的事。农忙之后,妈妈用当地盛产的芦苇编制一些生活用品去县城售卖换点钱填补家用。编制的原材料就长在涿县城南沼泽地里,虽然这种草秋天就长好了,但只有到了冰封湖面后才能去割取。没有爸爸的孩子,冬天的早晨天还没有大亮,就和妈妈行走在寒风瑟瑟的割芦苇路上,走完十里路就几乎耗尽了小孩子的大部分体能,可真正要干的活还没有开始。更糟糕的是湖面刚结冰不久,为了能多抢一点芦草,只能冒险进入。有时候人掉进那刺骨的冰洞中,虽然水浅没有生命威胁,但身体冻痛让刘备终身不能忘却。多年后每每想起这种体痛,就是在他面对火炉的时候都会全身颤抖。可小孩子从不抱怨,他能明白自己的处境,他知道抱怨没有任何作用,只能用自己小而非凡的毅力来战胜童年的苦困。但凡将来要做大事的人,是不是都有这种年少的圣经。
此时的朝政,皇帝、宦官和外戚的冷血博弈,天天砍瓜切菜剁脑袋,上层的死活那是他们的欲望所致,但所有的后果都是让普通老百姓来承担的,同样的一块田今天这拨人来收税,明天又来一波说上一波人收的税不算要重新再收,老百姓有啥办法。加之东汉末期的边防吃紧,西边凉州的羌族和并州的鲜卑还有幽州的乌桓不断地骚扰边境,战事连年,导致国库空虚,边防的维护又不可中断,朝廷加重赋税也是必然,所有的支出一定落于民肩。更可怕的是,老天爷似乎不太想给东汉政府任何机会了,都懒得调风顺雨了。在这多重的压力之下,大厦垮塌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人肉以比猪牛羊肉都低的价格挂到了市场的铁钩上售卖已经司空见惯。
相比于更底层的人,刘备还是幸运的,虽然生活苦难,但至少还可以生存。得益于他们村都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胜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汉景帝的儿子。刘胜的儿子在公元前117年被封为涿郡的涿县陆城亭侯,举家搬迁封地。贵族也有沉浮,到了刘备这个时期,相距于刘胜快三百年了,基因稀释到也只剩刘字跟刘胜是一样的了。在那个只论身份的年代,虽然刘备在物质上没有贵族的派头,中山靖王这个名号还是响当当的管用,要不然他也不会逢人就说他是中山靖王之后。很多人怀疑他的身份,汉献帝都称他为皇叔时,谁还会再说啥呢。
落魄了很久的贵族后代,表面看跟普通人没有啥区别,但他们的内心是有方向的,曾经的辉煌与眼下的困顿在他们心里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所以这种落差时时刻刻激励着他们去弥补。就是这种力量在塑造着刘备的理想,驱使着刘备的行动。加上个人的天赋,小时候的刘备异于常人。放在现在就是个性突出灵性通天,不管是长相还是性格在人群中一眼就能分辨的清。连他们家的桑树跟别人家的不同,又高大又茂密造型也很奇特,有人认为像蘑菇,有人认为像雨伞,刘备就认为他像羽葆盖。啥是羽葆盖?就是皇帝乘车的车盖,还在小朋友们面前吹嘘,吓的他叔叔刘子敬让这位个性要命的小朋友罚站大半天。因为刘备所说的这些都是他叔叔刘子敬交给刘备的认知,如果被官府知道了,他这个叔叔害怕自己就是最大的责任人。太阳快落山了,叔叔走到面壁的小刘身后问道:“你知道自己错哪了?我只教你羽葆盖,又没说让你去用它。”刘备道:“我想当皇帝没有错,错在不能让别人知道”。他叔叔听了这货说的话后很震惊。叔叔当然更知道刘备很特别,但他也是第一次听到他有这么的大的志向,而且现在还明白了要隐藏自己的想法。有能力有志向做点小事就够了,但想当皇帝还差的很远。看来今天的罚站是值得的,又长了心智,以后一定不会胡言乱语。刘子敬:“当皇帝那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事,你小小孩子懂个啥,以后不准胡思乱想,更不能胡说八道,要不然可能搭上全村的脑袋“。刘备道:“我想当皇帝是为了让天下人吃饱饭,又不是只为我自己。桑树长的好,那是因为我按时浇水施肥修剪的结果,我要让别人注意到我”。
刘子敬也是有知识有认知的成年人,听了刘备的这些话后,感叹这哪里是小孩所言,他的心智比成年人都厉害数倍。刘子敬当然知道这个冷酷的世道,但再冷酷也没有触发他要改变它的想法,他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无异于草民,啥狗屁拯救黎民之理想。再看看自己面前几岁的侄子,陷入了沉思。回过神后,毕恭毕敬地给刘备行了礼,说到:“为啥不行呢?”
以后的日子常常能看到叔叔和侄子围绕着沙盘在比划啥,刘子敬把自己最熟悉的《道德经》讲给刘备听,让他尤其注重里面的做大事的保命之学。
玄同:搓其锐,剪其芬,同其光,和其尘
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首先用玄同把自己藏起来,不能让任何人看出你的想法。
再用玄德团结众人,做大事要有大德,德不配位,危机四伏。
拯救万民之事往往游走在死亡与死亡的缝隙之间,步间惊魂,心里必须时时刻刻都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从此刘备才叫刘备,字就是玄德,玄同永驻他心。玄之又玄一直在他的大脑里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