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三年暮春,洛阳宫城的檐角挂着未化的残雪。杨广拂开明黄缎面的帘子时,廊下铜鹤灯正将将燃尽第三支烛芯,光晕在皇后王氏鬓边的珍珠步摇上碎成金粉。她案头摊开的《贞观政要》还未来得及收,墨香混着暖炉里的龙脑香,在殿内织成一张细密的网。
“陛下今日在朝上同杨素争得面红耳赤,可是累着了?“王氏放下犀角笔,指尖轻轻抚过案头新贡的澄心堂纸,声音里裹着三分柔婉七分洞悉,“方才绿枝说,您让内监传旨时,把'漕运总督'的金印摔在丹墀上了?“
杨广解下盘龙玉带往美人靠上一掷,玉带銙上的祖母绿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妇人之见!朕让杨月主持大运河疏浚,是要他三个月内贯通通济渠,那些腐儒偏要拿'民力维艰'做幌子——“他忽然逼近几步,玄色靴底碾过波斯进贡的织金地毯,“你且说,朕与秦始皇相比如何?他能灭六国筑长城,朕开运河通南北,哪样不是功在千秋?“
王氏垂眸拨弄香炉里的香灰,鎏金博山炉中腾起的烟雾将她的面容笼得朦胧:“陛下雄才大略自然不输始皇帝,只是……“她忽然抬头,凤眼里映着烛火,“始皇帝用赵高而亡国,陛下难道要学他?傅爱卿刚正不阿,上次在朝上直谏漕运弊端,被您贬去修长城时,衣袋里还装着丈量河道的图纸。“
“忠臣?“杨广忽然冷笑,伸手扯下腰间琥珀佩饰砸在案上,玉蝉坠子滚过《贞观政要》的“纳谏“二字,“太忠太刚的人,哪懂得变通?杨月虽贪财,却能在朕需要时掏出二百万石粮食;傅慎倒清廉,上次让他去督造龙舟,竟上折子弹劾工部挪用赈灾款——朕要的是能办事的人!“
殿外忽然传来更夫打更的梆子声,三更天的风卷着雪粒子扑在窗纸上。王氏沉默良久,忽然起身从多宝阁取下一幅卷轴,展开来竟是去年冬至杨广亲绘的《运河图》,笔触凌厉处可见金戈铁马之气。“陛下看这运河,“她指尖划过汴水段的朱砂标记,“若两岸没有稳固的堤岸,水势再大也不过是泛滥成灾。傅慎便是这堤岸,杨月……“她顿了顿,“不过是随波逐流的舟子。“
杨广盯着卷轴上蜿蜒的河道,忽然想起去年南巡时,傅慎跪在龙舟前,脖颈上的伤痕还未结痂,却梗着脖子说“运河若用苛政催工,终将成亡国之水“。他转身抓起案上的琉璃酒盏一饮而尽,酒液顺着下颌滴在明黄龙袍上,像是洇开的血渍:“朕意已决!让杨月挂实职督造通济渠,傅慎……“他盯着皇后微蹙的眉头,忽然放缓语气,“看在你的面上,让他挂个都水监副职,虚位而已。“
王氏指尖轻轻按在《运河图》的洛阳枢纽处,那里用金线绣着“民本“二字,是她偷偷让人添上的。“陛下可还记得,大业元年开渠时,您曾在诏书里写'拯斯民于水火'?“她忽然取出一份黄绫,正是今早被杨广撕碎的耿怀贬谪诏书,“耿大人不过是谏言让漕工每月休三日,就被冠以'动摇国本'之罪……“
“够了!“杨广猛地挥手打翻酒盏,琉璃碎片溅在黄绫上,像是撒了一把碎玉,“朕的皇帝难道是靠谏言做的?明日便让耿怀官复原职,再赐傅慎二十匹蜀锦——这样可满意了?“他甩袖走向寝殿,龙袍上的暗纹在烛火下狰狞如兽,“记住,这天下终究是朕的天下。“
王氏望着他的背影,忽然轻轻拾起地上的琉璃碎片。窗外的雪愈加大了,她听见远处宫墙下巡夜士兵的脚步声,如同丈量时光的刻度。案头的《贞观政要》被风翻开新的一页,“亲贤臣,远小人“六个字在雪光中微微发亮,与殿内明灭的烛火,共同织就了这隋宫深院的漫漫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