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参与安排自己的人生

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衣着“狂野”的小宝宝——两只袜子不一样,服装搭配也不按常理出牌:条纹毛衣外面再套一件花T恤,大夏天里穿格子衬衫和百褶裙,再搭配一双橡胶靴。有的小男孩戴发卡或者穿裙子,有的小女孩剪寸头。他们穿着或顶着自己挑选的、不那么符合成人世界主流审美的衣服和发型,自豪地跑来跑去。比较专制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孩子的服从性,并不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对个人的需求和好恶不甚关心,因为孩子最要紧的是要“履行责任”,而履行责任与个性差异无关。如果我们希望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那么培养孩子对自我的感受就非常重要。当孩子有机会思考自己,思考自己的愿望、不喜欢的事物和需求时,当他讲述自己的事情或是自己做出的决定时,他都在学着感受自我。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关键是要给他大量尝试的机会,让他自己去发现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且相应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父母——孩子最爱的人——对孩子本人真正地感兴趣,对孩子来说是最美好和最重要的事。父母用自己积极关注孩子的态度向孩子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你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我们对你,对你的一切都很感兴趣。这样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和他们对自己真正的兴趣。其实父母是在告诉孩子:你很有价值,非常珍贵。

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

在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细节上,家长都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给他留出自己做决定和自己安排的空间。

我们想让孩子每顿晚饭都吃点蔬菜?那么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是想吃水煮菜还是沙拉,或者他可以决定自己要吃的蔬菜的颜色:绿色、红色、橙色、白色……

我们希望孩子早上能够按时起床,有充裕的时间吃早餐?那么可以让孩子选择,到底是提前一刻钟叫他起床,允许他听着音乐赖会儿床,还是晚一点再叫醒他,但是必须立刻起床。

“你想穿这件蓝毛衣还是那件红毛衣?”“你更喜欢在可可里加热牛奶还是冷牛奶?”“我们是去游乐场玩还是去公园里玩?”当孩子需要在不同的选项之间做出选择时,他(她)就会思考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然后再为自己做出决定。

只要条件允许,要始终留给孩子选择的空间。

自由的选择权可以促使孩子认识自己的个性,孩子由此体会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几乎每一个决定里,都存在留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孩子为了做决定而思考,会让他们感到很有乐趣,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还会让即使是年龄很小的孩子也觉得自己可以安排自己的事情。这样孩子从小就能认识到,他们可以改变并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有了自己做决定的意识,有助于增强他们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和自我意识。我们留给孩子的选择空间越大,他就越有可能积极主动地自己想办法,并且将其付诸实践。我要感谢孩子们为我提供了科技、音乐和文化上的前沿资讯,如果不是他们,我是不会了解到这些新事物的。我从孩子们给我看的视频、博客或者社交媒体中了解了当下的流行趋势、新锐艺术家和潮流先锋,并且惊讶于孩子们以何等的创造力和热情吸收着他们感兴趣的新事物。

“可是老是让孩子做决定太麻烦太浪费时间了”,也许有读者会这么说。其实完全不用担心时间的问题。整体看来,这种方法并不费时,因为孩子和家长一起做出了决定,所以他们会更加配合,也就节省了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和家长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争执上——孩子有可能抗拒由家长做出的决定。然而让孩子多做决定(当然要视孩子的年龄和具体情况而定)的教育方法需要父母具备这方面的意识——对家长来说,替孩子做决定更省事,这样就不必考虑可以给孩子提供哪些选项了。所以我认为,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教育理念不一定更花时间,但是需要家长时时留心,所以也不能说它是毫不费力的。

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而且家长的这种态度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因为家长与孩子在进行平等的沟通,孩子会感到自己得到了认真对待,受到了父母的重视。他会注意到父母对自己的感受和判断充满兴趣。而且我认为起决定作用的一点是:用这种方式进行亲子互动可以带来更多乐趣。孩子能够由此探索自我,发现自己的喜好,父母也能跟着孩子一起探索,并且从孩子的个性中得到更多教育的灵感。

如果父母经常替孩子做决定——从家长的角度来说都是为了孩子好——而且如果孩子也习惯了父母替自己做决定,那么他就会满足于这种模式。然而这样会导致孩子养成被动服从的态度,不能激发孩子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因为他学到的都是按照他人的意愿行事。有自我意识的人能够察觉到自己的个性,而且与之保持良性关系——他的父母告诉过他:你就是你,你是独一无二的,你就是这样的你。不自信的人往往不喜欢自己的个性,完全不想引人注目,巴不得能够埋头藏在人群里,做默默无闻的那一个。

我在心理治疗中遇到过一些孩子,如果让他们做选择,他们会对什么都说“随便”。“你想玩球还是捏橡皮泥?”“随便。”“你想先完成这个任务还是那个任务?”“随便。”这些孩子出于各种原因没有形成对自我的感知,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觉得有必要知道这一点,因为没人告诉过他们这很重要。

对自我的感知很重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自己而言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能够做出相应的决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自己的生活,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基础。

具有自我意识的孩子可以反思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他心目中的自我意象贴近现实,因此他可以做出适合自己、让自己快乐的决定。

孩子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有无数展现自我意识的机会。这时他们既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诉求,又不至于忽略他人的诉求。以恰当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愿望,并不意味着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而是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感到自己足够有价值,所以会尝试表达自己的愿望。在幼儿园或者学校里做小组作业的时候,孩子总是有机会向其他孩子提出自己对作业的想法。在这种情境下,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通常表现得比较怯场,他们很快就会屈从他人的意志,不会捍卫自己的立场。

父母应该早早教会孩子建设性的沟通方法

父母可以教孩子得体地提出自己的诉求。年龄较小的孩子还不太知道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愿望。我们会发现,孩子有时会威胁自己的小伙伴,但实际上他非常想邀请他们一起玩,只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时父母就要告诉孩子,他要怎么说才会让别的小朋友觉得自己收到了邀请,而不是受到了威胁。比起“我想回家和你一起玩我新买的消防站玩具。如果你不来的话,你就再也不是我的朋友了”,更好的说法是:“我新买了一个消防站玩具,如果你能和我一起去我家玩就好了,你想不想去?”

父母还可以教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愿望时如何组织语言。不要总是说“我想要”,而是要让谈话对象也参与进来。不要说“我想要我们先完成第四个任务,再完成前三个任务”,这么说更好:“我觉得先完成第四个任务比较好,因为它最复杂,然后咱们再做前三个任务。你们觉得呢?”

反思

反思自己在表达诉求时的表现,然后想一想,当你提出自己的诉求时,要怎么做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

涉及诸如家务分配和家庭作业之类不太愉快的话题时,家长往往会责备孩子,经常这样说:“你怎么这么邋遢!快起来收拾一下!”或者当我们筋疲力尽的时候,也会威胁孩子:“你今天晚上不把你那‘猪圈’弄干净,周末就别想去看电影了。”我们还会对孩子进行情感操纵:“都是因为你把家里搞得乱糟糟的,弄得我头都开始痛了。”

在上述的情境中,更加有效也更能增强孩子自我价值感的办法是,要说出客观的观察结果和我们的情绪、我们的需求,然后用请求的方式表达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我看你的房间还没打扫(客观的观察结果),我很生气(情绪)。我生气是因为我想让家里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需求),所以现在快去收拾一下你自己的屋子吧(请求)。”这种沟通方式表达出,虽然孩子的行为可能是我们产生某种情绪的导火索,但是真正的原因还是我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情绪与自己的状态以及需求有关,并非取决于他人的行为。一个不那么看重整洁的人可能不会因为孩子房间乱糟糟而发火。

客观的观察结果是对情境的描述,情绪和需求反映了我们的内心世界,而请求则指向了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这样的沟通方式符合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法。我没有用威胁、指责或者看似被动然而富有攻击性的情感操纵对孩子施加语言暴力,而是试图通过向交流对象陈述客观的观察结果,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做出相应的请求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且我们一定要牢记,请求有可能被拒绝。不过一旦孩子满足了我们的请求,那么他一定是发自内心地去做这件事。如果我们习惯于和孩子进行平和的交流,那么他们也会倾向于协同配合,而不是威胁、情绪操纵或者责怪。孩子体验过我们的交流方式以后,就会把它作为表达自身需求时的模板。

这种沟通方式可能一开始看起来很麻烦,还有点奇怪。养成这种新的说话方式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无疑相当艰难,不过它也有益处,那就是能够帮助我们在沟通中不再受条件反射的支配。请耐心听我说完——我们说话做事都会遵循一些自己习以为常的机制,尤其是那些我们在受教育过程中习得的机制。想要摆脱这些它们,需要很强的自我觉察力。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没有人天生就是大师……所以,如果做到了有意识的、平和的、非条件反射式的沟通,一定要认可自己的成功。

孩子不敢自己做决定,怎么办

有的孩子生性比较胆小。他们因为害怕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总是喜欢小心地反问身边的人——“这样对不对?”“现在我该怎么办呢?”“你觉得这样可不可以?”假如父母回答这些问题时始终表现得不厌其烦,那么就可能出现他们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他人,越来越没有主见。如果发现孩子有这种瞻前顾后的行为模式,就不应该老是帮他做决定,而是要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看法。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需要更多的鼓励,也许是因为他们的性格更加敏感,更容易感到不安。

要帮助孩子进行思考和做出决定,

但是不要剥夺他们自己思考和做决定的机会。

如果孩子说:“我不知道,你觉得呢?”先不要立刻说出你的建议或者看法,而是要试着帮孩子理清他的思路:“我想先听听你怎么想。”“先好好想一想,你自己是怎么觉得的。”重视孩子的想法可以让他更有胆量开口表达,然后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组织语言,帮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们总是喜欢替孩子做决定,有时候是出于习惯,有时候是为了节省时间。我们经常自然而然就帮孩子做了主,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把决定权留给孩子,就是在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独立绝对不是“单独”的意思——我们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给孩子提供支持。我们可以在孩子做决定的过程中支持他们,还可以做他们遇到困难或疑问时的“安全港湾”。

我们剥夺孩子的选择权时,往往是这样的:

马克斯:“汤姆和奥古斯特想去树林里的空地上踢球,但是我不想去。你说我要不要一起去呢?”

父亲:“树林里的空地很好啊,地方又开阔。你们可以骑车去,回来的路上还可以买个冰淇淋。”

马克斯:“我不知道……”

父亲:“去吧,相信我,肯定很好玩的。换个地方玩,你们的关系会更好的。这是个好主意!”

马克斯:“好吧,如果你这么想的话。汤姆和奥古斯特也非要我去不可,那我就去吧。”

在这个案例里,父亲不仅给出了建议,还向儿子提供了一些想法。但是他没有追问马克斯不想去空地踢球的原因。父亲试图(当然是为了儿子好)说服马克斯做出某个决定,却(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马克斯发出的不确定或不想去的信号。也许马克斯去了以后确实体验不错,但他没有自己做决定,他由此学到的是听从他人的建议,而不是坚持自己的感受和判断。

当我们通过积极的倾听,帮助孩子做出自己的决定时,过程应该是这样的:

马克斯:“汤姆和奥古斯特想去树林里的空地上踢球,但是我不想去。你说我要不要一起去呢?”

父亲:“嗯,你不喜欢那里?”

马克斯:“嗯,是啊。太远了,而且我不喜欢那里的地面,老是会打滑。”

父亲:“不过你还是想和汤姆还有奥古斯特一起玩的,只是不太想去那个地方?”

马克斯:“没错。所以我不知道该不该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呢?”

父亲:“你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了吗?”

马克斯:“没有!我一会儿想这样,一会儿又想那样,我想和他们一起玩,但是不想去那里玩。嗯,要不我问一下他们要不要换个地方玩?”

父亲:“当然可以了!好主意!你有想去的地方吗?”

马克斯:“呐,要不就在我们家花园里,要不就干脆在学校的中庭里踢球。他们不太喜欢在这两个地方踢球,但我还是试一试吧。”

父亲:“对,试一试,我觉得你的建议很好。”

在这个案例里,父亲追问了儿子不想去树林里踢球的原因,然后和孩子一起应对犹豫不决的状况。父亲没有立刻给出建议或者提供解决方案,而是帮助孩子说出产生不确定感的原因,并且留给孩子自己找到解决办法的空间。父亲的处理方式会鼓励孩子主动解决问题和想办法。

如果由他人代替孩子为他做出生活中的每个决定,那么长此以往,孩子的不自信感会与日俱增,因为他从来没有体验过自己有能力做出决定并为之承担责任的感觉。他很难感受到自己的自我效能感,而这种感受本应该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如果总是由别人代替孩子为他做决定,孩子也很难完全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他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想法,只是听从了他人的建议。

反思

父母可以自我检查一下:我们是不是喜欢剥夺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我们是不是加强了孩子让别人替自己做决定的倾向?我们这么做的——往往是无意识的——动机可能是什么?

●我们不相信孩子能自己做决定?我们帮孩子做决定,会加重孩子的依赖心理,让他越来越畏首畏尾。因为对孩子缺乏信心,我们和孩子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孩子事事都要询问我们——我们不放心孩子,然后替他做决定——孩子总是让我们替他做决定,因此很多事都不敢独立完成——我们又觉得孩子还不够独立,所以对他更不放心了,如此循环。只有当我们相信孩子能够自己做决定时,才能培养他们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我们不想让孩子经历失望、失败和犯错?这是一种为人父母的天然冲动。然而我们必须时时提醒自己,失望、失败和犯错是人生的一部分。从小就开始学习有韧劲地应对挫折的孩子,长大后可以更好地应对人生中或大或小的打击。

●我们是否希望通过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来满足自己在童年时期没能得到满足的需求?换句话说:我们是不是觉得自己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心,所以现在想要加倍关心自己的孩子?就像很多父母常说的那样:“我不想在自己孩子身上重复我爸妈犯过的错误。”我们有没有因为自己想要对孩子好,就剥夺了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从而阻碍了孩子独立意识的发展?

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决定行事,就是允许他们去面对一定的风险——当然是可承受范围内的风险。从不摔跤的孩子也学不会怎么爬起来,继续走。他们也被剥夺了摔倒后再爬起来的成功体验,这样的体验会让孩子发现:摔倒也没那么可怕,关键是要再爬起来!有的孩子非常害怕失败,以至于对失败的恐惧给他们造成了比失败本身更大的困扰。恐惧和不自信会阻碍孩子的个性发展。要防止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中向他们传达这样的信号:

“我相信你。”

“大胆去做,大胆尝试。”

“我在这陪着你,你需要的时候我会支持你。”

“如果没成功也没什么,至少你尝试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