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古希腊(Ἑλλάς)的文学传统是一片大海,其中有无数的作品和历史人物,而大多还没有被中国学术界关注和研究过。李葛送先生能长期研究一个中国学术界还未考察过的人物,即雅典的德米特里,真是难能可贵的学术探索,其成果也是文学研究的独特成就。
钻研古希腊文学和历史需要克服语言的障碍,在汉语学术界,这个障碍显然特别大。就拿人名和地名来谈,挑战就非常大。本书的主人翁德米特里(Demetrius)有很多转写方式,比如“德摩特里乌斯”“德默特流”“底米丢”“得梅特瑞乌斯”,还有最贴近原文的“得梅特瑞欧斯”。不仅如此,研究古希腊文学的学术脉络还涉及拉丁语、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欧洲语言的学术著作,这又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如果不从小学习两三门欧洲语言就无法全面欣赏欧洲的古典语文学。虽然本研究和中国大多其他的研究一样以英语为主,但也引用或分析来自其他语言的术语和单词,这样不仅显示作者的渊博和多语研究,而且也使读者意识到古典学研究在特殊意义上应有的普适性和交叉性。
Demetrius,希腊人一听这个名字就会联想到大地的母亲,即 Demeter女神(汉语译“得弥忒耳”“得墨忒耳”“德美特”“德墨特尔”“德墨忒尔”“黛墨忒耳”等)。正如“大地之母”是“德米特里”这个名字的来源和母体,古希腊文学传统是李葛送先生论著的来源和母体。论著从德米特里出发,带读者进入希腊文学的大海,提出一系列语言学、文学和哲学问题,从一个介入点走入希腊文学传统。值得强调的是,论著根据原文(古希腊文)来进行研究,从语言分析切入,进而上升到文学乃至哲学和文化的分析,进而重构了德米特里诗学系统,这种语文学的方法符合古典学研究规范。
从雅典到北京的路既是很长的,又是短的。只要有兴趣和敏锐的视角,也能在东方文学中发现与希腊相似之处,或在现当代汉语文学中发现希腊的足迹与烙印。比如,令人感到奇异的是这样的事实:汉语中的“眼瞳”把一个“童”放入眼睛,而古希腊语的κορὲ既指“小女孩”,又指“眼瞳”。这种相似性是从哪里来的?可能还有很多类似的、没有人关注的奇妙桥梁。李葛送先生引用了中国文豪钱锺书在这方面的一些观察,然而从宏观来看,今天很少有人关注到希腊语和汉语传统比较的研究潜力和发展空间:语言、翻译、修辞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和历史叙述,自然科学、医学、生物学,甚至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可以从一个对比的角度来研究。对比古希腊和古汉语文献,可以发展无数的、很有意义的研究,这都是将来可以发展的学术工作,将会从新的角度叙述中国的故事和欧洲的故事。本书为这种对比研究打下了牢靠的基础,希望李葛送先生能发表更多有启发的成果。
雷立柏(Leopold Leeb)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北京2022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