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凡夫俗子,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或挫折。不过,由于每个个体所处的环境、地位以及持有的思想、性情存在差异,他们在面对困难或挫折时的态度各有不同,所承受的压力、经历的磨难、面临的结局亦各不相同。对于古代仕宦文人而言,其特殊的身份地位、独有的群体特点使他们眼中、心中的世界及其价值趋向与众不同,进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心态与行为方式,加之难以摆脱世俗影响与个体性情等因素的干扰,故而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方式与行为动机便会呈现出各不相同、复杂多元的特点,同时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举止所付出的代价亦多存差异。贬谪,是古代朝廷针对官吏的过失或犯错采用的一种降职远调的处罚方式,而历代仕宦文人是遭受贬谪的主要对象之一。在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虽然贬谪的惩处性质没有改变,但是伴随着朝代更替、统治需要、吏治状况等方面的变化,与之相关的贬谪制度也会相应变化,因此,不同历史时段的贬谪情状会在贬谪区域、贬谪因由、贬谪心态等方面呈现出诸多差异,这些差异性的存在为研究者梳理各时期的贬谪状况,考察贬谪行为发生的原因、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生态等提供了可能。
明代已经步入中国古代社会的后期,基于对先前历史发展惯性的延承,立足当时的社会状况,出于加强统治与利益权衡的需要等,明代的皇权专制制度更加健全与强大,对于官宦的管控也更为严格,甚至是残酷,因此由于犯错而被处罚的仕宦文人不绝如缕,贬谪是其中十分常见的处罚方式之一。一些坚守“道统”意识的仕宦文人担忧国运发展、关心民生疾苦,可能会因言、因事获罪,而这种情形在明代仕宦文人遭贬的现象中非常普遍。当然,在明代遭受贬谪的对象中,亦有不少因参与党争、争权夺利、遭人诬陷等遭受贬谪者,因此使明代仕宦文人的贬谪现象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特点。
“对中国古代士人来说,贬谪既意味着一种人格的蹂躏和自由的扼杀,又标志着一种沉重的忧患和高层次的生命体验。”[1]对于人格、自由、精神等方面的摧残以及由此而激发的生命体验,多数遭贬的仕宦文人往往会出于不同目的借助语言文字记录下来,明代遭受贬谪的仕宦文人亦是如此。他们用文字书写受厄的生命感悟,舒泄幽愤、孤独与无奈,描绘多变、炎凉的世态,记述异地风光与风土人情,宣扬不屈的斗志与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相对超脱的安闲、自适与清高,等等,在明代贬谪诗中均有着不同程度的涉及与呈现,这将是本书探讨的重点内容。
笔者研究明代贬谪诗[2]的基本思路是:在梳理《明诗纪事》《明诗综》《静志居诗话》《列朝诗集小传》《明史》《全明散曲》等相关文献史料的基础上,整理明代仕宦文人贬谪的基本情况;通过查考《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禁毁书丛刊补编》《四库未收书辑刊》《地方志》等文献史料,搜集、整理明代贬谪文人现存于别集或部分方志中的贬谪诗;在整理、统计、研读明代贬谪文人的有关史料与现存贬谪诗的基础上,笔者将探讨明代贬谪文人的时空分布、贬谪原因、贬谪命运等问题,进而梳理、分析明代贬谪诗的主题取向及其创作特征,探析明代部分代表性仕宦文人的贬谪心态,总结研究明代贬谪诗的思想价值与文化意义。
[1] 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导论第4页。
[2] 目前学界对于“贬谪诗”的定义尚无定论,考虑到课题研究的需要,参照相关研究成果,笔者选取其广义,即贬谪对象于贬谪期间创作的诗歌均视为贬谪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