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姆斯伯里集团美学伦理研究
- 郝琳
- 2426字
- 2025-04-27 18:12:17
(一)成员构成与圈外关系
跻身集团“众狮之屋”[13]的是一群才华横溢、出身上层的作家、画家、批评家、美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其中最为耀眼者有现代主义小说家、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与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发起现代经济学领域变革并奠定当今世界经济秩序基础的“宏观经济学之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罗斯金之后对英国美学品味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Roger Fry,1866—1934),英国传记传统的集大成者与现代传记文学的开山大师利顿·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1880—1932),以及弗吉尼亚[14]的丈夫伦纳德·伍尔夫(Leonard Woolf,1880—1969,政论家、社会活动家、作家、出版家、联合国前身“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的创立者之一),弗吉尼亚的姐姐凡尼莎·贝尔(Vanessa Bell,1879—1961,画家)与姐夫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1881—1964,艺术批评家),利顿的表弟邓肯·格兰特(Duncan Grant,1885—1978,画家)等。集团成员大多大器晚成,除年长的弗莱和成名较早的福斯特外,日后鼎鼎盛名的弗吉尼亚、凯恩斯、利顿、克莱夫等人,于集团初创之期,无不寂寂无闻。
集团确切的成员名单与起止时间,版本众多,言人人殊。目前,集团普遍公认的核心成员,根据伦纳德[15]晚年时开列出的名单,除前述九位成员,早期还包括德斯蒙德·麦卡锡(Desmond MacCarthy,1877—1952,文学批评家)与妻子玛丽(莫莉)·麦卡锡(Mary[Molly]MacCarthy,1882—1953,作家)、萨克森·西德尼-特纳(Saxon Sydney-Turner,政府公务员)、弗吉尼亚的弟弟阿德里安·斯蒂芬(Adrian Stephen,精神分析师)四人,其中,福斯特和麦卡锡夫妇自认为并不属于集团。“一战”后,西德尼-特纳和斯蒂芬夫妇退出核心圈,戴维(“邦尼”)·加尼特(David[Bunny]Garnett,1892—1981,小说家、出版商)[16]、弗朗西斯·比勒尔(Francis Birrell,作家、书商)、雷蒙德·莫蒂默(Raymond Mortimer,1895—1980,作家、批评家、文学编辑,毕业于牛津)、拉尔夫·帕特里奇(Ralph Partridge,作家,毕业于牛津)与之后成为其妻子的弗朗西丝·帕特里奇(Frances Partridge,1900—2004,作家)、斯蒂芬·汤姆林(Stephen Tomlin,雕塑家,毕业于牛津)[17]、杰拉德·布雷南(Gerald Brenan,作家)、威廉·普洛默(William Plomer,作家、编辑,曾编辑出版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的《007》系列)等年轻成员(或友人)开始活跃。[18]三四十年代,随着利顿(1932)、弗莱(1934)、弗吉尼亚(1941)[19]、凯恩斯(1946)等老一代成员的相继离世,凡尼莎与克莱夫的长子朱利安·贝尔(Julian Bell,1908—1937,诗人,1937年死于西班牙内战)、次子昆汀·贝尔(Quentin Bell,1910—1996,艺术史家、作家)、凡尼莎与格兰特的女儿安吉莉卡·贝尔(Angelica Bell,1918—2012,画家、作家,后与戴维·加尼特结婚离婚)、利顿的侄女茱莉亚·斯特雷奇(Julia Strachey,作家,后与斯蒂芬·汤姆林结婚离婚)等新一代成员陆续加入,为日渐凋落、满怀哀伤、“几乎已不再是焦点中心”[20]的集团注入了新生的凝聚性力量。其他游离于集团边缘、出现在不同名单中的外围成员,更是庞杂而混乱,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凯恩斯的妻子莉迪亚·罗珀科娃(Lydia Lopokova,俄罗斯芭蕾舞蹈家)、利顿的弟弟詹姆斯·斯特雷奇与弟媳艾莉克丝·斯特雷奇(James Strachey and Alix Strachey,精神分析师、历时21年完成24卷《弗洛伊德作品全集》标准英译本的译者与编者)、阿德里安的妻子卡琳·斯蒂芬(Karin Stephen,精神分析师)、利顿的妹妹玛乔丽·斯特雷奇(Marjorie Strachey,作家)、利顿的姐姐多萝西·布西(Dorothy Bussy,作家、翻译家)与姐夫西蒙·布西(Simon Bussy,法国画家),等等。
集团才俊云集,同时交游广泛,与G.E.摩尔(George Edward Moore,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哲学家),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数学家、哲学家),高尔斯华绥·洛斯·迪金森(Goldsworthy Lowes Dickinson,政治学家、哲学家),麦克塔格特(J.M.E.McTaggart,哲学家);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诗人、剧作家、文学批评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小说家,1916—1917年与集团交往密切)与丈夫约翰·米德尔顿·默里(John Middleton Murry,作家、文学批评家、编辑),乔伊斯(James Joyce,小说家、诗人),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诗人),阿诺德·贝内特(Arnold Bennett,小说家),H.G.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小说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剧作家、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费边社[Fabian Society][21]核心成员),哈代(Thomas Hardy,小说家、诗人),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小说家),康拉德(Joseph Conrad,小说家),鲁伯特·布鲁克(Rupert Brooke,诗人,“战争摧残的象征”),休·沃尔波尔(Hugh Walpole,小说家,弗吉尼亚最乐于嘲讽的对象),伊迪丝/奥斯博/萨谢弗雷尔·西特维尔三姐弟(Edith Sitwell,Osbert Sitwell and Sacheverell Sitwell,作家,好斗喜辩的圈外人士常将他们混同为集团成员),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Vita Sackville-West,小说家、诗人)[22]与丈夫哈罗德·尼克尔森(Harold Nicolson,外交官、作家)[23],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小说家,达尔文进化论捍卫者、《天演论》作者托马斯·赫胥黎之孙,代表作《美丽新世界》),奥登(W.H.Auden,诗人)、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小说家)、斯蒂芬·斯彭德(Stephen Spender,诗人、小说家)等“奥登一代”(The Auden Generation)[24]作家;朵拉·卡灵顿(Dora Carrington,画家)[25],马克·格特勒(Mark Gertler,画家),毕加索[26](Pablo Picasso,画家、雕塑家、陶瓷艺术家、剧作家、诗人),瓦尔特·席格(Walter Richard Sickert,画家);奥托琳·莫瑞尔夫人(Lady Ottoline Morrell,社交界女主人、文学艺术赞助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精神分析学家),西德尼与比阿特丽斯·韦伯夫妇(Sidney Webb and Beatrice Webb,社会活动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创办人、费边社核心成员),R.C.屈维廉(Robert Calverl(e)y Trevelyan,诗人、翻译家),亚瑟·韦利(Arthur Waley,汉学家、翻译家,与利顿、伦纳德同年进入剑桥大学,福斯特视其为集团成员),燕卜荪(William Empson,文学理论家、诗人),I.A.理查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文学理论家),里昂内尔·特里林(Lionel Trilling,文学批评家、“纽约知识分子”[New York Intellectuals]领袖人物),以及中国的徐志摩、凌叔华、萧乾、叶君健等众多文化名流过从甚密,其中,摩尔、薇塔、卡灵顿、莫瑞尔夫人、韦利等友人亦常被视作集团的外围成员。当然,集团也树敌甚多,最势不两立的著名对手包括温德汉姆·刘易斯(Wyndham Lewis,旋涡派[Vorticists]画家、作家)、D.H.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小说家)、利维斯夫妇(F.R.Leavis and Q.D.Leavis,文学批评家)及罗伊·坎贝尔(Roy Campbell,诗人、讽刺作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