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罗·忽悠·恩

史密斯夫人不待见李这位《Ploughshares》杂志的主编,那是因为她不单单只是耶鲁大学校外的这家书店采购部门主管,她的丈夫还是耶鲁大学校领导。

而《Ploughshares》杂志,只是一家“波士顿小众实验文学”的杂志期刊。

每个月几乎都有那么几家像《Ploughshares》这种不怎么知名的杂志期刊找到她,或者书店其他什么人,想要通过她们将签约的作品收录进耶鲁图书馆,

企图借此扬名。

尽管这些年《Ploughshares》杂志发掘不少的尖锐新人作家,但在圈内依旧未被主流文学界广泛认可。

自然想要将签约作家的作品推荐进耶鲁大学图书馆就更难。

史密斯夫人不待见,那是人家有这个资本,而对于罗恩来说,这家杂志公司简直是自己的福音。

半个月前,对方自我介绍之后,罗恩就起了结交的心思,于是在当时多聊了几句。

打听了一番这家杂志的情况,才越发的肯定心里的想法。

于是这段时间一边利用晚上下班的时间写作,一边等待机会。

他相信,既然李想要将自己杂志出版的作品推荐给耶鲁大学图书馆,以此来扩大影响力,就不可能只来一次。

结果不出罗恩所料,李终于再次来了。

机会就这么一次,下次能不能来还两说。

而李之所以对罗恩这个年轻人有印象,不为别的,就因为罗恩口中那个“近现代文学”旗手作家唐·德里罗是他们《Ploughshares》杂志近年来主推的作家。

那天之后李还将这话拿到办公室当成笑话讲,还不止一遍。

要不是考虑主流文学的影响,他们杂志都有将这个称号拿来做宣传。

因此李对罗恩这个年轻人还是印象比较深的。

现在再次遇见,还坐在同一桌吃饭,不管是为了缓解与史密斯夫人的僵局,还是找点话题,李很开心的主动跟罗恩闲聊起来。

罗恩见机会来了,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于是开始一番个人秀。

要说华夏那套社会交际学,他肯定是不会,毕竟前世还只是个大学生。

但要说这种文学专业上吹牛逼的玩意儿,那是相当可以。

起码,他上一世就是凭着这套自己总结出来逻辑自洽的话术,流连在学妹学姐之间无往不利。

现在无非就是把学姐学妹换成李这个洋鬼子罢了。

恶心是恶心了点,这不是生活所迫吗,

而对于李来说,却大为惊讶。

虽然罗恩很多见解上在他看来有失偏颇,但不可否认罗恩对文学史的了解。

倒是史密斯夫人见怪不怪,她当初愿意帮罗恩这個只有高中学历的年轻人说话,自然是很欣赏他的文学知识涵养。

如此过了二十来分钟,李喝了口咖啡,问起自己杂志主推的另外一位作家。

“罗恩,你对科马克·麦卡锡了解吗?”

“科马克·麦卡锡?”

罗恩咬了口三明治,边嚼边回忆着问:“《上帝之子》这部小说作者?”

“是的,就是他,你对他有什么看法?”李再次对罗恩的阅读量感到惊讶。

要知道,科马克·麦卡锡虽然是他们《Ploughshares》杂志主推的作家之一,甚至还曾经跟《兰登书屋》有过长期的合作。

但说到底,对方还只是一個在小众范围内知名的作家,远远没有达到人尽皆知的地步。

最主要的是,科马克·麦卡锡不被主流文学所认可。

基于这个缘故,他的作品自然也很少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之内。

如果罗恩是一位耶鲁大学文学系的学生,李还不会感到惊讶。

偏偏罗恩才高中学历,这怎么会不让李好奇呢,

于是他把翘起来的腿放下来,双手放在桌板上,静静听着。

“看法谈不上,倒是有一些个人的读后感,李先生听完后,就当是个笑话。”

罗恩轻笑着谦虚了一句,随后继续道:

“麦卡锡早期的作品我就不多说,先从《上帝之子》这部小说开始,暴力是他作品的特点,也是吸引人的主要来源。”

“但如果只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好在他在后来写下《血色子午线》这部堪称对传统道德叙事颠覆的作品。”

“同样,他的风格也在这时发生大的转变,不再是一味的讲述暴力,而是有了进一步深层次的思想结构。”

“如果非要对这部作品进行评价的话,我认为他是自福克纳《我的弥留之际》以后最值得品读的单部小说。”

什么叫语不惊人死不休,罗恩最后这句评价,可谓是把这位作家放在大师的行列。

别说李,就算是史密斯夫人也对罗恩的言论感到惊讶起来。

福克纳是谁?

那是跟海明威齐名的文学大师,是美国文学史上有数的几位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也是美国意识流文学代表性的人物。

现如今,冒出来不怎么知名的作家,居然能跟这种大师媲美,

不管对不对,史密斯夫人都产生好奇。

李认真盯着罗恩那双蓝宝石般璀璨的眼睛,片刻后,说道:

“罗恩,请继续!”

罗恩抿了口已经冷却的咖啡,放下杯子后,说:

“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如果非要给他一个定义的话,前面我说唐·德里罗是近现代文学的旗手,那么这位暴力与黑暗为特色的作家麦卡锡就是极端现实主义。”

“极端的现实主义?”李皱着眉说道:“这可不是一个好的评价。”

他本人对麦卡锡极为推崇,甚至超过唐·德里罗。

罗恩丝毫没有迎合他的想法,而是点头道:“是的,我承认这不是一個正向的评价,因为他的作品缺少一个重要元素。”

“什么?”

“悲悯!”

罗恩解释道:“将暴力和伦理、道德等等现实主义摆在眼前固然能让人畅快淋漓,但如果没有救赎、正义这类元素,那么所谓的暴力,伦理,道德也就不复存在。”

“因为有罪恶,才突显出善良的可贵,有了愚昧才举出智者,懦夫衬托英雄,丑陋维系漂亮的幸运等等这些,才构建一個趋向完美的世界。”

这些都是后世论坛上那些公知总结出来的,对不对先不论,反正听着挺像那么回事的。

起码,史密斯夫人和李若有所思起来,

说到这里,罗恩见两人陷入沉思,也就没再继续说下去,而是自顾自轻抿着咖啡,目光落在窗外那道靓影。

风吹乱了她的长发,她怀抱着一本不知名的书,迎着夏风走来,纤细的手指轻拂着棕色的鬓发,露出那张白嫩精致的脸蛋儿,

挺翘的琼鼻上是一双琥铂色的明眸,清澈明亮,泛着柔光,仿佛能窥见内心的温柔与娴静。

敞开的粉色衬衫里一件紧身黑色背心,背心很短,露出没有一丝赘肉的雪白小腹,随着行走时的呼吸,胸前跌宕起伏。

秋波流转间,两对眼眸隔着玻璃,阳光,行人,如同世纪的交汇,撞到了一起。

罗恩露出笑容,微微点点头。

少女莞尔一笑,轻抿轻抿着嘴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