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衡打量了海兆广一眼,此人应该就是盛长柏未来的便宜二舅哥了。
海家一门五翰林,并非是说海家有五人同时在翰林院任职。
翰林院相当于官家的智囊团和秘书处,不可能让同出一家的人,同时在翰林院任职。
海家一门五翰林,指的是从开国至今,海家一共有五个人在翰林院任职。
要知道翰林院不仅代表了清贵,也代表着前程。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可除了太祖时期,后面大宋的相公皆有在翰林院任职的经历。
官场中有句话叫,想入中枢,必先进翰林。
当然,进入翰林院任职只是成为相公必备的条件,并非说进入翰林院,将来就一定能成为相公。
但是进入翰林院,只要中途没有因为各种争斗被贬,至少都能到三品。
大宋至今立国也才刚刚百年左右,海家就出过两个相公和两个尚书了。
也就海家老太爷死的早,不到四十岁就病逝了,否则还是有机会更进一步的。
即便如此,周荣面对海兆广也十分客气。
齐家虽然门第高,可说到底也就那么回事。
若不是因为平宁郡主,齐家算是汴京少数几个国公府中最差劲的那一个了。
因此周荣根本没有把齐衡太放在心上,这也是他刚刚针对齐衡的原因。
可海兆广不同,他父亲是翰林学士,官家选的授课老师中就有海兆广的父亲。
周荣客气的对海兆广发出邀请,海兆广并没有直接答应,而是和之前齐衡一样,说要到时候看情况。
这次周荣没有像之前对待齐衡那般,而是笑着道:“仲宁就算没空也没关系,以后总有机会的。”
齐衡暗自撇嘴,他不觉得周荣这样区别对待,只是因为对他的那份敌意。
说到底还是权势问题,齐家看着风光,可却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利。
齐国公府人丁单薄,齐隆除了爵位外,也就担任一个盐务转运使罢了。
至于襄阳侯府那边,自从齐衡外祖父去世后,也没落了。
但凡齐家在朝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周荣都不敢如此对他。
海兆广到来后,接下来陆续又有几个人到来。
齐衡数了一下,一共是十二人。
又过了一会,外面响起一道尖细的唱和声:“太子殿下到!”
众人连忙起身,躬身而立,齐呼道:“恭迎太子殿下!”
赵佑在一个小太监的陪同下,走进了学堂,微笑摆手道:“诸位都是孤的伴读,以后时间还长着呢,无需多礼!”
“谢殿下!”
众人齐声谢恩,却没人敢当真。
“殿下,您的位置在这!”
小太监指着最前面的位置说道。
资善堂内,一共摆放了三排桌案,左右两排都是四张桌案,唯独中间的有五张。
最前面的那一张桌案,左右并没有别的桌案,正是赵佑的位置。
“嗯。”
赵佑微微点头,看向了齐衡,笑道:“衡哥哥,你坐孤后面吧。”
“是!”
齐衡微笑着起身,来到中间第二张桌案前,对着脸色难看站在那的周荣微笑道:“劳烦子贵兄与我换个位置,多谢了!”
“不妨事!”
周荣即便不情愿,可赵佑开口了,他也不敢不从,起身向赵佑行了一礼,便去了齐衡之前的位置。
赵佑坐了下来,打量了一下学堂,又翻了翻桌案上摆放的书籍,一脸兴奋的转头道:“这就是读书啊,感觉好有趣的样子。”
“……”
齐衡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希望过几天赵佑还能觉得有趣吧。
很快,外面梆子声响起,所有人连忙正襟危坐。
能来教导太子的,不仅学识过人,在朝中的地位都不低。
若不是被选为伴读,他们可没有资格得到这些人的教导。
当然,这其中有个人例外,那就是海兆广。
因为负责给赵佑蒙学的是翰林院学士海文清,也就是海兆广的父亲。
海兆广四十岁左右,面色儒雅,很有古之文士的风范。
“臣拜见太子殿下!”
海文清走进学堂内,朝着坐在前面的赵佑行礼。
天地君亲师,君在前,储君也是君。
齐衡等人入宫前,都有宫里内侍登门教导过简单的规矩。
因此在海文清进来后,都只站了起来,没有行礼。
“海师多礼了。”
赵佑受了海文清的礼后,起身躬身道:“学生见过海学士!”
“学生见过海学士!”
齐衡等人齐声唱拜道。
“嗯。”
海文清微微点头,道:“都坐下吧。”
众人道谢后,坐了下来。
“除了殿下外,其余人自行看书即可,不得喧哗!”
海文清说完,便让人搬了一个矮凳,坐在赵佑侧边,开始教导赵佑认字。
如今赵佑连字都不认识,只能从识字开始教导。
其他人都已经蒙学过了,也不需要他教。
古代蒙学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读若法,一种则是反切法。
所谓读若法,其实就是注音,先教导一些简单易认的字,然后用这些字来给复杂的字注音。
通常用于刚学认字的人。
而反切法则是用一个字的前音和另一个字的后音,来拼另一个字。
海文清使用的便是读若法,先教导赵佑认识一些简单的字。
就完全硬教硬记,没有别的捷径。
字这个东西,认识后不觉得有什么,甚至还能感受到文字的优美。
可对于不识字的人来说,看着跟鬼画符没什么区别。
赵佑还算聪明,教个几遍就能记住了,可海文清教导了一些其他字后,再回头让他认前面的字,就忘记了。
齐衡坐在后面,听的一清二楚,忍不住想笑。
怕是赵佑心里,此时已经不觉得读书好玩了吧。
不过齐衡心中突然浮现出一个念头,若是把拼音搞出来,是不是能对赵佑认字有帮助。
这么做不仅能赢得官家的欢心,最重要的能给自己立个金身。
拼音这种东西,在宋朝以前弄出来,简直就是找死。
因为世家垄断知识,连标点符号都不允许存在,更别说拼音了。
但是大宋如今已经彻底将教育推广开了,各地州府都设有州学,一些稍大些的县也有县学。
若是他把拼音捣鼓出来,又能推广整个天下,以后使用拼音识字的读书人,不管真心还是假意,都将对他尊敬有加。
孔家为何那么受读书人尊敬,就连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对孔家人进行追封。
根本原因不就是孔子开创了儒家,而儒家思想又成为了主流么?
一个拼音肯定无法和孔子比,齐衡也没想过立地成圣什么的。
但是有这层金身在,只要他不造反,将来无论谁当皇帝,不仅不会对他怎么样,反而会对他大加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