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汪朝光[1]
湖州师范学院李学功教授领衔,主编出版了《历史研究的江南视野》论集,嘱我为序。我并不研究江南历史,然学功兄既有所托,且论集所论主题亦关乎民国时期,与我的研究或多或少有些牵连,我又算是生于江南、长于江南之人,所以,思虑之余,也就恭敬不如从命,略写一二文字吧。
中国近代史研究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近些年,中国近代史研究更是方兴未艾,蓬勃向上。而随着近代史研究的深入和研究范式的转换,区域史特别是区域社会史、文化史研究,更受到学界的重视,成果迭出,有关江南地域史的研究无疑是其中的翘楚。
江南地方,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唐以后即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地区。近代以来,江南地方更得风气之先,在中国近代的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历史研究中的江南地方主题和江南地方视野,是我们观察江南历史进而观察中国历史演进的独到主题和视角,是学术研究的富矿,值得学界同人不断地深耕细作。
事实上,江南地域高校的历史研究同人也都注意到这个主题和这样的视角。近年来,江南的高校有不少聚焦江南历史的多面向的学术研究课题和学术研讨活动,我所熟知的湖州师范学院亦为致力其中者。湖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文荟萃,隋代即以湖州名,是江南名望之地。近代以来,湖州更在中国历史演进中起着独到的作用,影响历史的话题性人物蝉联辈出,在近代中国云起浪涌的社会风潮和历史事变中,或多或少都有着湖州人的身影。如政界的胡惟德、沈家本、陈其美、张静江、戴季陶、陈果夫、陈立夫、朱家骅、胡宗南等,科学文化界的俞樾、钱玄同、吴昌硕、赵紫宸、沈尹默、沈兼士、章鸿钊、梁希等,近代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的校长谱系中也都有籍贯出自湖州的人物。俗语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是什么样的文化山水滋养了湖州,使得如此之多的声名人物荟萃于这方土地。这应该是历史研究者的兴趣所在。
翻览史页,我们也不难发现,湖州在历史上还是著名的藏书之乡,从《宋书》的作者沈约聚书,到近代饮誉江南的藏书楼——“皕宋楼”和“嘉业堂”,湖州藏书富甲一方,难怪近代学术大师王国维对此赞誉有加。宏富的藏书,理当养育着饱学的文士,这也应当是湖州代出文士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无论就哪个方面说来,湖州的历史都是江南历史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一环,吸引着学界的关注,对湖州史开展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特别有意义的。
值得称道的是,湖州师范学院的历史学科,在其带头人李学功教授的组织推动下,近年来相继举办了多次高水平、高规格的学术研讨活动,如“海峡两岸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民国人物与社会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抗战记忆与历史影像学术研讨会”“湖州与近代中国理论研讨会”“丝绸之源·太湖文明全国学术研讨会”“跨越与对话: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学术论坛”等,在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也体现了湖州师范学院的历史研究团队对学科动向和学术前沿的把握与推动。我也是在参加湖州师范学院举办的学术活动中得以结识学功教授,并在学术观点的交流碰撞中,得以了解这支研究团队,并与学功教授和团队成员有了一番契谊。我以为,一个学科和专业的发展水平,无疑与这个学科和专业研究团队的视野、高度密切相关。令人欣慰的是,湖州师范学院的历史学科团队有这样的思考和前瞻。览读本论集中收录的《徐中舒之问与良渚文化再认识》《说“瓯”》《湖州发现西洋人物铜饰牌小考》《海岛教案:“第三域”视阈下的文化排异与和合》《“浔商现象”刍议——基于两个时段的历史观察与认识》等文,研究聚焦江南,立足湖州,不唯湖州,上下求索,于历史的细节和变迁中,寻找时代发展的机理;于话题的拷问中,作出史学的解释与回答。凡此皆是《历史研究的江南视野》一书给予我的新认识,也反映出该书所能达到的研究广度与深度。
读着书中的文字,仿佛又回到了问题讨论的江南场域,又回到了水色的南浔,绿色的湖州,尤忆与学功教授等把酒湖州、共话学术之时。衷心祝愿本书在江南史研究的学术方面所起的作用,也衷心期待湖州师范学院的历史研究团队能够更快地成长,担负更多的责任,使我们的历史学研究在青年一辈的手中更加枝繁叶茂。
是为序。
汪朝光
2019年6月于北京东厂胡同1号
[1].汪朝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比较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