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文学研究范式转型
- 李晓峰 刘大先
- 1581字
- 2025-04-25 19:06:46
第一章 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内涵
从20世纪初窦警凡的《历朝文学史》、林传甲和黄人分别为国立京师大学堂和东吴大学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到如今各种通史类中国文学史、断代文学史、分体文学史、各少数民族族别文学史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综合性史论,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学史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作为文学史灵魂的文学史观,也经历了早期以朝代为轴线的杂文学史观、纯文学发展史观、进化论文学史观、左翼革命文学史观、阶级论文学史观、本体论文学史观等文学史观的数度变革。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体文学史观”、文学史的“长河意识”和“博物馆意识”“回到文学史的现场”等观点的提出,从诸多角度丰富了传统文学史观。
但是,现有中国文学史观和文学史研究中,中国文学创造主体的多民族属性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和广泛的重视。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更多地关注和描述作为主体民族——汉族的历史、文化与文学,淡化甚至弱化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文学存在的关注和描述。“中国文学史”基本上是“汉族文学史”或者“汉语文学史”的现象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即便有些文学史涉及了少数民族文学,但少数民族文学有机融入中国文学史整体结构的问题还未很好解决。而诸如少数民族史诗、口头传统、各民族母语创作等文学现象和文学事件、成果更是一直悬置于中国文学史之外。特别是,在许多应用于文学教育的教材类综合性的中国文学通史中,少数民族文学有机入史的问题,一直未有实质性的进展。
与此相对应,20世纪90年代开始,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较以往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各个民族文学遗产的宝贵价值,推出了一大批令世人耳目一新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补救了以前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学搜集、研究等方面的重大缺失,也使学术界对各民族文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更为编写具有本质意义的“中国文学史”切实地预设了前提,从而引发了学界对中国文学史研究和编写的重新思考、认识和学术探索。其中,邓敏文的《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论》、杨义的“大文学观” 及《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张炯、邓绍基、樊骏等的《中华文学通史》、郎樱、扎拉嘎的《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关纪新的《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等学术成果都表现出对中国各民族文学历史和现实的关注。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与四川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十多年来,这一论坛在“多民族文学”这一理论命题的视域中,少数民族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百年中国文学史写作中少数民族文学被弱化问题、众多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现象、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自身存在的问题等诸多理论问题成为学者们讨论和研究的重点。从而,“多民族文学”的理论命题 “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界乃至主流文学研究界产生了较大影响”。[1]而对上述问题的学术反思,最终指向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多民族文学史观在既往文学史研究中的缺失以及如何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重要性、中国文学史写作中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缺失、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下文学史写作的方式和可能等在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的大会总报告中,将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课题研究成果称为近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的重要成果之一。
因此,可以说,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提出,为科学、客观、历史地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标志着中国文学史观的重大转变和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全面转型。
然而,必须指出,任何观念的转变都是需要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文学史观念的转变同样如此。如何在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指导下,编写出反映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学历史的《中国文学史》或《中华文学史》固然重要,而能否确立多民族文学史观则更加重要。因此,本章将首先对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内涵、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下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基本问题、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提出的意义等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