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姓李氏,名讳李渊。他的祖先是陇西狄道人,是十六国时期凉武昭王李暠的第七代孙。李暠生下李歆,李歆生下李重耳,李重耳在北魏做官,担任弘农太守。李重耳生下李熙,李熙担任金门镇将,率领豪杰镇守武川,于是在那里安家。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676年—679年),追尊李熙为宣皇帝。李熙生下李天锡,在北魏做官担任幢主。西魏大统年间(公元535年—551年),追赠为司空。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676年—679年),追尊为光皇帝。李渊的祖父名讳李虎,是后魏的左仆射,被封为陇西郡公,与周文帝以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人因功参与辅佐帝王创业,当时被称为“八柱国家”,还被赐姓大野氏。北周接受禅让后,追封李虎为唐国公,谥号为襄。到隋文帝杨坚担任丞相时,恢复本姓李氏。唐高祖武德初年(公元618年),追尊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陵墓称永康陵。李渊的父亲名讳李昞,是北周的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承袭唐国公的爵位,谥号为仁。唐高祖武德初年(公元618年),追尊李昞为元皇帝,庙号世祖,陵墓称兴宁陵。
唐高祖在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生于长安,七岁时承袭唐国公的爵位。等到长大后,他洒脱不羁、心胸豁达,率性真诚,宽厚仁爱、能容纳众人,无论身份贵贱都能得到他的欢心。隋朝接受北周禅让后,李渊补任千牛备身。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唐高祖的姨母,因此李渊特别受到亲近喜爱,多次转任谯、陇、岐三州刺史。有个叫史世良的人,善于给人相面,他对唐高祖说:“您的骨相非同一般,必定会成为君主,希望您自己保重,不要忘记我这番话。”唐高祖听后颇为自负。隋炀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李渊担任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后被征召为殿内少监。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迁任卫尉少卿。在辽东之战时,李渊在怀远镇督运粮草。等到杨玄感反叛,隋炀帝下诏命李渊乘驿马急速赶赴弘化郡镇守,兼任关右诸军事。唐高祖在朝廷内外都担任过官职,向来广施恩德,到这时结交接纳豪杰,很多人诚心归附。当时隋炀帝猜忌心很重,人们都心怀疑虑恐惧。恰逢有诏书征召唐高祖到隋炀帝巡行所到之处,唐高祖因病未能前去谒见。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在后宫,隋炀帝问她:“你舅舅为什么来得这么迟?”王氏以生病回答,隋炀帝说:“病得快要死了吗?”唐高祖听说后更加恐惧,于是纵酒无度,收受贿赂来掩饰自己的行迹。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隋炀帝驾临汾阳宫,命令唐高祖前往山西、河东一带考察官吏优劣并进行讨伐抓捕盗贼之事。军队驻扎在龙门时,贼军首领母端儿率领数千人逼近城下。唐高祖带领十多个骑兵攻打他们,射出七十支箭,敌人都应弦而倒,贼军于是大败溃散。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唐高祖迁任右骁卫将军。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唐高祖担任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将高君雅为副留守。当时各路盗贼蜂拥而起,江都与外界隔绝,唐太宗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首先谋划,劝说唐高祖起兵举义。不久,马邑校尉刘武周占据汾阳宫举兵反叛,唐太宗与王威、高君雅准备集结军队去讨伐他。唐高祖于是命令唐太宗与刘文静以及门下宾客长孙顺德、刘弘基各自招募士兵,十天时间里招到近一万人,还秘密派使者到河东召回世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王威、高君雅看到军队大量集结,担心唐高祖发动变故,相互之间产生怀疑恐惧,于是请唐高祖到晋祠祈雨,准备对唐高祖不利。晋阳乡长刘世龙知道了这件事,就告诉了唐高祖,唐高祖暗中做好了防备。
五月甲子日,唐高祖与王威、高君雅处理政务,唐太宗在外面秘密部署重兵,以防不测。唐高祖派遣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发王威等人谋反,随即斩杀他们示众,于是起兵举义。甲戌日,派遣刘文静出使突厥始毕可汗,让突厥派兵响应。六月甲申日,命令唐太宗率兵攻打西河,攻克了西河。癸巳日,建立大将军府,并设置三军,分为左右两军:任命世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大都督,左统军隶属于他;唐太宗为敦煌公、右领大都督,右统军隶属于他。裴寂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为司马,石艾县长殷开山为掾,刘政会为属,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等人分别担任左右统军。打开仓库来赈济贫困百姓,远近的人都纷纷响应。秋天七月壬子日,唐高祖率兵向西谋取关中,任命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癸丑日,从太原出发,有三万军队。丙辰日,军队驻扎在灵石县,在贾胡堡安营扎寨。隋朝的武牙郎将宋老生屯兵霍邑来抵御起义军。恰逢连续下了十多天的雨,粮草运输供应不上,唐高祖命令回师,唐太宗极力劝谏才作罢。有个白衣老人来到军营门前说:“我是霍山神的使者,来拜见唐皇帝并说:‘八月雨停,从霍邑东南方向出兵,我会帮助军队。’”唐高祖说:“这位神灵不会欺骗赵无恤,难道会辜负我吗!”八月辛巳日,唐高祖率领军队奔赴霍邑,斩杀宋老生,平定霍邑。丙戌日,进而攻下临汾郡和绛郡。癸巳日,到达龙门,突厥始毕可汗派遣康稍利率领五百名士兵、二千匹马,与刘文静在军旗下会合。隋朝骁卫大将军屈突通镇守河东,黄河上的桥梁被断绝,关中响应起义的人都认为这是一大阻碍。河东水边的居民,竞相送来船只,不约而同而来,前后有数百人。
九月壬寅日,冯翊贼军首领孙华、士门贼军首领白玄度各自率领部众前来投诚,并准备好船只等待起义军。唐高祖命令孙华与统军王长谐、刘弘基率兵渡河。屈突通派遣他的武牙郎将桑显和率领数千人,在夜间袭击王长谐,起义军战事不利。唐太宗率领数百名游骑从后面袭击桑显和,桑显和的军队溃散,起义军士气再次振作起来。丙辰日,冯翊太守萧造率领全郡投降。戊午日,唐高祖亲自率领众人包围河东,屈突通据城自守不出,唐高祖于是命令攻城,没有攻下就返回了。文武将吏请求唐高祖兼任太尉,增设僚佐,唐高祖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华阴令李孝常献出永丰仓前来投降。庚申日,唐高祖率军渡过黄河,驻扎在长春宫。三秦地区的士人百姓前来归附的每天有数千人,唐高祖以礼相待,都超过了他们的期望,人们都很高兴。丙寅日,派遣陇西公李建成、司马刘文静屯兵永丰仓,同时镇守潼关,以防备其他盗贼。唐太宗率领刘弘基、长孙顺德等前后数万人,从渭北攻打三辅地区,所到之处都被攻下。唐高祖的堂弟李神通在鄠县起兵,柴氏妇(柴绍之妻平阳公主)在司竹起兵,到这时都与唐太宗会合。郿县贼军首领丘师利、李仲文,盩厔贼军首领何潘仁等人,聚合数万人前来投降。乙亥日,命令唐太宗从渭汭屯兵阿城,陇西公李建成从新丰奔赴霸上。唐高祖率领大军从下邽向西进军,经过隋炀帝的行宫园苑,全部废除,宫女都放还亲属。
冬天十月辛巳日,唐高祖到达长乐宫,拥有二十万军队。京师留守刑部尚书卫文升、右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滑仪挟持代王杨侑来抗拒起义军。唐高祖派遣使者到城下,把匡复隋朝的意图告诉他们,多次传达都没有得到回应。各位将领坚决请求围城。十一月丙辰日,攻克京城。卫文升此前已经病死,因为阴世师、滑仪等人抗拒起义军,将他们一并斩杀。癸亥日,唐高祖率领百官,准备好天子车驾,立代王杨侑为天子,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大赦天下,改年号为义宁。甲子日,隋帝下诏加封唐高祖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进封唐王,总理全国政务。把武德殿作为丞相府,将教令改为诏令。任命陇西公李建成为唐国世子;唐太宗为京兆尹,改封秦公;姑臧公李元吉为齐公。十二月癸未日,丞相府设置长史、司录以下的官僚。金城贼军首领薛举侵犯扶风,命令唐太宗为元帅去攻打他。派遣赵郡公李孝恭去招抚山南地区,所到之处都被攻下。癸巳日,唐太宗在扶风大破薛举的军队。屈突通从潼关逃奔东都洛阳,刘文静等人追击并在阌乡擒获他,俘虏他的部众数万人。河池太守萧瑀率领全郡投降。丙午日,派遣云阳令詹俊、武功县正李仲衮攻打巴蜀地区,将其攻下。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春天正月戊辰日,身为世子的李建成被任命为抚宁大将军、东讨元帅,李世民担任副元帅,二人统兵七万,前往东都洛阳一带开拓疆土,力求扩大势力范围。在这个时候,各方势力纷纷崛起。二月,清河地区的起义军首领窦建德,自立为长乐王,大胆僭越称帝,展现出自己的野心。吴兴人沈法兴也不甘示弱,占据丹阳起兵,试图在乱世中分得一杯羹。
三月丙辰日,局势发生重大变故。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在江都宫发动政变,残忍地弑杀了隋太上皇隋炀帝,随后拥立秦王杨浩为帝,自己则大权独揽,自称大丞相。与此同时,李世民被改封为赵国公。戊辰日,隋帝杨侑为了顺应局势,进一步提升唐高祖李渊的地位,进封他为相国,让其总理全国政务,还赐予九锡之礼,这在当时是极高的荣耀与权力象征。唐国也顺势设置丞相以下的各级官员,并在长安通义里的宅第庄重地建立起自皇高祖以下的四庙,用以祭祀祖先,彰显家族传承。
到了夏天四月辛卯日,朝廷在制度上做出调整,停止使用竹使符,转而向各郡颁布银菟符,这一改变或许与当时的行政管理和军事调度等需求有关。戊戌日,经过一段时间的征战,李建成和李世民从东都班师回朝,他们的行动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月乙巳日,隋帝杨侑再次下诏,给予李渊更为尊崇的待遇。允许他头戴十二旒的冕旒,建立天子旌旗,出行时清道戒严,回宫时也有相应的止人清道仪式,王后、王女的爵位封号也都按照天子规格的旧典章制度来执行。戊午日,隋帝杨侑更是下了一道意义深远的诏书。诏书中感慨隋朝遭遇天祸,隋炀帝在江都被弑,自己身处困境,痛苦不堪。他称赞李渊顺应天命而生,拯救天下苍生,在各地征战中取得辉煌战绩,集结各方力量,庇护百姓,保护自己。认为李渊德行堪比天地,功劳感动上苍,百姓归心,天命所归,自己决定顺应天意,避让贤路,回到藩国。他希望李渊能像古代圣君一样,诛灭坏人,自己也能在新朝获得保全。于是,派遣使者持节、兼太保、刑部尚书、光禄大夫、梁郡公萧造,兼太尉、司农少卿裴之隐,郑重地将皇帝玺绶奉送给李渊。李渊起初辞让,百官多次上表劝进,最终李渊顺应众人的期望,接受了禅让。隋帝杨侑也按照约定,退居到以前的府邸,而大兴殿也被改名为太极殿。
甲子日,李渊在太极殿正式登基称帝,他命刑部尚书萧造兼太尉,前往南郊祭告天地,向天下宣告新朝建立,大赦天下,同时将隋义宁二年改为唐武德元年。为了安抚人心,李渊下令给官员和百姓都赐爵一级,对义师所到之处的百姓,免除三年赋税徭役。还进行了行政区划的改革,罢黜郡的设置改为州,将太守改称为刺史。丁卯日,李渊在太极殿大宴百官,根据官员的职位和功绩,赏赐给他们不同数量的帛,彰显皇恩。此时,东都留守的官员们共同拥立隋越王杨侗为帝,试图延续隋朝的统治。壬申日,李渊命令相国长史裴寂等人着手修订律令,为新朝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
六月甲戌日,朝廷进行重要的人事任命。李世民被任命为尚书令,相国府长史裴寂担任尚书右仆射,相国府司马刘文静为纳言,隋民部尚书萧瑀、相国府司录窦威都成为内史令。新朝废除了隋朝的《大业律令》,颁布新的法律条文。己卯日,李渊准备好天子的车驾,隆重地迎接皇高祖宣简公以下的神主,将其供奉于太庙,表达对祖先的敬重。还追谥自己的妃子窦氏为太穆皇后,其陵墓名为寿安。庚辰日,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同时封李世民为秦王,封齐国公李元吉为齐王。此外,还对宗室进行分封,封宗室蜀国公李孝基为永安王,柱国公道玄为淮阳王,长平公叔良为长平王,郑国公神通为永康王,安吉公神符为襄邑王,柱国德良为长乐王,上开府道素为竟陵王,上柱国博乂为陇西王,奉慈为渤海王。并给诸州总管加号使持节,赋予他们更多权力。癸未日,封隋帝杨侑为酅国公。就在这时,薛举侵犯泾州,李渊立即任命秦王李世民为西讨元帅,前去征讨。同时,将永康王李神通改封为淮安王。壬辰日,加封李世民为雍州牧,他原来的官职照旧。辛丑日,内史令窦威不幸去世。
秋七月丙午日,刑部尚书萧造被任命为太子太保。李渊追封皇子玄霸为卫王。西突厥派遣使者前来归附唐朝。然而,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在泾州展开大战,唐朝军队战败,局势一度紧张。
八月壬午日,薛举去世,他的儿子薛仁杲再次僭越称帝,李渊又命李世民为元帅前去讨伐。丁亥日,李渊颁布诏书。诏书中提到,隋太常卿高颎、上柱国贺若弼,坚守气节、刚正不阿;司隶大夫薛道衡、刑部尚书宇文弼、左翊卫将军董纯,都心怀忠义,却都遭受极刑,应当对他们进行褒奖追封,以告慰他们在天之灵。于是追赠高颎为上柱国、郯国公,贺若弼为上柱国、杞国公,并让有关部门为他们拟定谥号;追赠薛道衡为上开府、临河县公,宇文弼为上开府、平昌县公,董纯为柱国、狄道县公。又下诏说,隋右骁卫大将军李金才、左光禄大夫李敏,都是高门大族、世代功勋之后,却惨遭屠杀,朝野都为他们喊冤。如今李氏兴起,是上天庇佑,他们却被无辜诛杀。自己登基后,立志为他们洗刷冤屈,表彰善行。追赠李金才为上柱国、申国公,李敏为柱国、观国公。同时,前代因遭受酷政而子孙被流放的,都让他们回到故乡。此时,凉州贼军首领李轨主动献出凉州归降唐朝,李渊封他为凉州总管,封凉王。
九月乙巳日,李渊亲自审查囚徒的罪状,为了加强管理,将银菟符改为铜鱼符。辛未日,追谥隋太上皇隋炀帝。宇文化及到达魏州后,用毒酒鸩杀秦王杨浩,自己僭越称帝,国号为许,在乱世中自立山头。
冬十月壬申朔日,发生了日食。李密率领部众前来归降唐朝。李渊封皇从父弟襄武公李琛为襄武王,黄台公李瑗为庐江王。癸巳日,下诏推行傅仁均所制定的《戊寅历》,统一历法。十一月己酉日,由于京师粮食价格昂贵,李渊下令让四面入关的车马牛驴,都要缴纳一定数量的课米,以充当入关者的口粮。秦王李世民在浅水原大破薛仁杲,薛仁杲投降,陇右地区得以平定。乙巳日,凉王李轨在凉州僭越称帝。李渊下诏颁布五十三条法律条文,以此来约束法令,缓刑减刑,稳定社会秩序。十二月壬申日,加封秦王李世民为太尉、陕东道大行台,进一步提升他的权力。丁丑日,封上柱国李孝常为义安王。庚子日,李密在桃林反叛,行军总管盛彦师奉命追讨,最终将李密斩杀,平定了这场叛乱。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春正月乙卯日,朝廷首次下令,文官如果遭遇父母丧事,可以离职守孝。同时,任命黄门侍郎陈叔达兼任纳言,让他承担起相应的政务职责。
二月丙戌日,唐高祖李渊颁布诏书,规定天下所有没有担任官职的宗室成员,都不在服徭役的范围之内。并且在每一个州设置一名宗师,负责对宗室进行管理和统辖,以此强化对宗室的组织和照顾。丁酉日,窦建德在聊城向宇文化及发起进攻,最终成功将其斩杀,并把宇文化及的首级送到突厥,这一事件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闰月辛丑日,刘武周率军侵犯唐朝的并州,给唐朝边境带来了军事威胁。己酉日,李密原来的将领徐世勣带着黎阳的军队以及河南十郡前来归降唐朝。李渊很高兴,授予徐世勣黎州总管的官职,封他为曹国公,还赐他姓李,对他表示极大的信任和接纳。庚戌日,唐高祖李渊微服出行,在都城内考察民情风俗,当天便返回了宫中,以便更直接地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甲寅日,贼军首领朱粲杀害了唐朝的使者散骑常侍段确,之后逃往洛阳,这一行为加剧了局势的不稳定。
夏四月乙巳日,王世充篡夺了越王杨侗的皇位,僭越称帝,国号为郑,公然打破了原有的政治秩序。辛亥日,李轨被他的伪尚书安兴贵擒获后归降唐朝,至此河右地区得以平定,唐朝的势力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而此时,突厥的始毕可汗去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与突厥之间的关系以及北方地区的政治格局。五月己卯日,酅国公杨侑去世,李渊追崇他为隋帝,谥号为恭,对他的身份和地位给予了相应的认可。六月戊戌日,李渊下令在国子学设立周公、孔子庙,并且按照四季进行祭祀,还广泛寻找周公、孔子的后人,体现了唐朝对文化传统和先贤的尊重。癸亥日,任命尚书右仆射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让他前去讨伐刘武周,以应对刘武周对唐朝边境的侵扰。
秋七月壬申日,唐朝设置十二军,把关内的各个府兵都分别隶属于这十二军,加强了军事管理和调度能力。王世充派遣他的将领罗士信侵犯唐朝的谷州,没想到罗士信却率领自己的部众前来归降唐朝。西突厥叶护可汗以及高昌都派遣使者前来朝贡,显示出唐朝在当时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九月辛未日,贼军首领李子通占据江都,僭越称帝,国号为吴。沈法兴占据毗陵,僭越称梁王,各方势力纷纷割据称帝,使得局势更加复杂。丁丑日,和州贼军首领杜伏威派遣使者前来归降唐朝,李渊授予他和州总管、东南道行台尚书令的官职,封他为楚王,对他的归降表示欢迎和嘉奖。然而,裴寂与刘武周的将领宋金刚在介州展开激战,唐朝军队战败,右武卫大将军姜宝谊战死,这场失利对唐朝的军事局势产生了不利影响。并州总管、齐王李元吉因为惧怕被刘武周逼迫,逃回到京师,导致并州沦陷。乙未日,京师发生地震,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恐慌和灾难。
冬十月己亥日,李渊封幽州总管罗艺为燕郡王,赐他姓李,进一步拉拢和巩固与罗艺的关系。任命黄门侍郎杨恭仁为纳言,协助处理政务。但令人惋惜的是,唐朝杀掉了民部尚书、鲁国公刘文静,这一事件引发了诸多猜测和议论。乙卯日,唐朝出兵讨伐刘武周,军队驻扎在蒲州,为其他各路军队提供声援,试图扭转在与刘武周对抗中的不利局面。壬子日,刘武周进一步进兵包围晋州,唐朝面临的军事压力愈发增大。甲子日,唐高祖李渊亲自前往华岳祭祀,希望借助祭祀祈求军事上的胜利和国家的安宁。十一月丙子日,窦建德攻陷黎阳,占据了山东的全部土地。淮安王李神通、左武候大将军李世勣都被贼军俘虏,唐朝在这一地区的势力遭受重创。十二月丙申日,永安王李孝基、工部尚书独孤怀恩、总管于筠被刘武周的将领宋金刚突然袭击,全部被俘。甲辰日,唐高祖李渊到华山狩猎,也许是想在紧张的局势中稍作放松。壬子日,刮起大风,树木都被连根拔起,仿佛也在预示着当时动荡不安的局势。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春正月辛巳日,唐高祖李渊前往蒲州,并且下令祭祀舜庙,表达对先贤的敬重,展现以古圣先贤为榜样治理国家的决心。癸巳日,李渊从蒲州返回,结束了此次出行。甲午日,李世勣从窦建德那里成功脱身,回到唐朝。而此时窦建德已僭越自称夏王,在河北地区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二月丁酉日,京师西南方向传来如同山崩一般的声响,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恐慌。庚子日,李渊前往华阴。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工部尚书独孤怀恩谋反,事情败露后被依法诛杀,维护了朝廷的稳定。三月癸酉日,西突厥叶护可汗和高昌王曲伯雅派遣使者前来朝贡,彰显唐朝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突厥还进贡了条支巨鸟,这一珍奇之物引得众人关注。己卯日,唐朝对官制名称进行改革,将纳言改为侍中,内史令改为中书令,给事郎改为给事中,进一步完善了朝廷的行政架构。甲戌日,任命内史侍郎封德彝兼任中书令,委以重任。同时,封贼军首领刘孝真为彭城王,赐他姓李,试图以此拉拢其势力。
夏四月壬寅日,李渊从华阴返回京师。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在益州设置行台尚书省。甲寅日,加封秦王李世民为益州道行台尚书令,赋予他更大的权力,以统筹当地军政事务。李世民不负众望,在介州大破宋金刚,宋金刚与刘武周无奈之下一起逃往突厥,唐朝顺势平定了并州。伪总管尉迟敬德、寻相见大势已去,以介州归降唐朝,为唐朝扩充了实力。
六月壬辰日,将楚王杜伏威改封为吴王,赐姓李,进一步恩宠,并加授他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期望他能稳定东南局势。丙午日,李渊亲自审查囚徒罪状,展现对司法公正的重视。同时进行皇室分封,封皇子元景为赵王,元昌为鲁王,元亨为酆王;皇孙承宗为太原王,承道为安陆王,承乾为恒山王,恪为长沙王,泰为宜都王,明确皇室成员地位。
秋七月壬戌日,李渊命令秦王李世民率领各路军队讨伐王世充,旨在消灭这一割据势力,统一中原。同时派遣皇太子李建成镇守蒲州,防范突厥趁乱进犯。丙申日,突厥在白道将刘武周杀害,这一消息使得唐朝在北方的军事压力有所缓解。冬十月庚子日,怀戍贼军首领高开道派遣使者归降唐朝,李渊授予他蔚州总管之职,封北平郡王,赐姓李,接纳其势力,壮大自身力量。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春正月丁卯日,窦建德行台尚书令胡大恩以大安镇归降唐朝,李渊封他为定襄郡王,赐姓李,对其归降表示欢迎和肯定。辛巳日,命令皇太子李建成统领各路军队讨伐稽胡,以解决这一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三月,将宜都王李泰改封为卫王,调整其封爵。窦建德为援救王世充,攻陷唐朝的管州,加剧了中原地区的紧张局势。
夏四月甲寅日,李渊封皇子元方为周王,元礼为郑王,元嘉为宋王,元则为荆王,元茂为越王,进一步完善皇室分封体系。同时首次设置都护府官员,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五月己未日,秦王李世民在武牢大破窦建德的军队,并成功擒获窦建德,河北地区就此全部平定。丙寅日,王世充见大势已去,献出东都洛阳投降,河南地区也被唐朝平定。秋七月甲子日,秦王李世民凯旋而归,在太庙举行献俘仪式,彰显唐朝的赫赫战功。丁卯日,李渊大赦天下,以庆祝胜利;废除五铢钱,推行开元通宝钱,统一货币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在这之后,将窦建德斩首于市;原本要将王世充流放至蜀地,但还没出发,王世充就被仇人杀害。甲戌日,窦建德的余党刘黑闼占据漳南反叛,唐朝局势再起波澜。于是在洺州设置山东道行台尚书省,以应对这一地区的变故。八月,兖州总管徐圆朗举兵反叛,响应刘黑闼,还僭越自称鲁王,使得唐朝在山东地区的统治面临挑战。
冬十月己丑日,加封秦王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地位在王公之上,兼任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给予极高的荣誉和权力;封齐王李元吉为司空。乙巳日,赵郡王李孝恭平定荆州,擒获萧铣,扩大了唐朝的版图。十一月甲申日,在洺州设置大行台,废除洺州都督府,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庚寅日,下令焚毁东都紫微宫乾阳殿,也许是出于政治或其他方面的考虑。会稽贼军首领李子通献出属地归降唐朝。十二月丁卯日,命令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讨伐刘黑闼,力求平息这场叛乱。壬申日,将宋王李元嘉改封为徐王,再次调整封爵。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春正月丙申日,刘黑闼占据洺州,僭越自称汉东王,公然与唐朝对抗,使得山东地区的局势再度紧张起来。三月丁未日,秦王李世民在洺水之上大破刘黑闼,成功收复之前被刘黑闼攻陷的所有州县,刘黑闼无奈之下逃亡投奔突厥。与此同时,蔚州总管、北平王高开道反叛唐朝,进犯易州,给唐朝边境带来新的威胁。
夏四月庚戌日,秦王李世民胜利返回京师,唐高祖李渊亲自到长乐宫迎接并犒劳他,对他的赫赫战功予以肯定。壬申日,代州总管、定襄郡王胡大恩与敌军交战时战败,不幸战死,唐朝在北方的军事力量遭受损失。六月,刘黑闼借助突厥的力量进犯山东,一时间战火重燃。唐朝为了加强朝廷的谏言机制,设置谏议大夫官员。秋七月丁亥日,吴王杜伏威前来朝见,显示对唐朝的忠诚。隋朝的汉阳太守冯盎献出南越之地归降唐朝,至此岭表地区全部平定,唐朝的版图进一步扩大。八月辛亥日,唐朝将洺、荆、并、幽、交五州设为大总管府,加强对这些重要地区的管理。同时改封恒山王李承乾为中山王,调整其封爵。之后,将隋炀帝安葬于扬州,也算是对前朝的一种交代。丙辰日,突厥颉利进犯雁门,己未日,又进一步进犯朔州。唐高祖派遣皇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前去讨伐反击,二人不负众望,大败突厥,暂时缓解了北方边境的危机。
冬十月癸酉日,唐高祖派遣齐王李元吉前往洺州攻打刘黑闼。当时山东很多州县被刘黑闼占领,当地不少人杀害长吏响应刘黑闼。行军总管、淮阳王李道玄与刘黑闼在下博交战,不幸战败身亡。十一月甲申日,唐高祖命令皇太子李建成率兵讨伐刘黑闼。丙申日,唐高祖前往宜州,亲自检阅将士,鼓舞士气。十二月丙辰日,唐高祖在华池进行围猎。庚申日,从宜州返回。皇太子李建成在魏州大破刘黑闼,并将其斩杀,至此山东地区得以平定,唐朝的统治得到巩固。
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春正月,任命吴王杜伏威为太子太保,给予他重要的辅佐太子之职。二月辛亥日,唐高祖在骊山进行围猎,放松之余也展现皇家风范。三月乙未日,唐高祖前往昆明池,宴请百官,君臣同欢,营造出和谐的朝堂氛围。
夏四月己未日,唐高祖将自己的旧宅改为通义宫,并特赦京城的在押囚犯。之后设酒宴举行盛大聚会,依据官职不同,赏赐给随行官员数量不等的布帛。癸酉日,任命尚书右仆射、魏国公裴寂为左仆射,中书令、宋国公萧瑀为右仆射,侍中、观国公杨恭仁为吏部尚书,对朝廷重要官职进行人事调整。秋七月,突厥颉利进犯朔州,唐高祖派遣皇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屯兵并州进行防备,抵御突厥的侵扰。
八月壬子日,东南道行台仆射辅公祏占据丹阳反叛,僭越自称宋王。唐高祖派遣赵郡王李孝恭以及岭南道大使、永康县公李靖前去讨伐。丙寅日,吐谷浑归附唐朝,增加了唐朝的友好势力。九月丙子日,突厥退军,皇太子李建成班师回朝。唐朝将东都改名为洛州。高开道勾结突厥进犯幽州,边境局势又起波澜。冬十月,唐高祖前往华阴。
十一月,唐高祖在沙苑进行围猎。十二月乙巳日,将奉义监改为龙跃宫,武功宅改为庆善宫。甲寅日,唐高祖从华阴返回。
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春正月己酉日,唐高祖封高丽王高武为辽东郡王,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新罗王金真平为乐浪郡王,确立与这些周边国家的藩属关系。二月,高开道被部将张金树所杀,张金树献出高开道占据之地归降唐朝,唐朝解决了高开道这一叛乱势力。丁巳日,唐高祖前往国子学,亲自参加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体现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将大总管府改为大都督府,完善地方管理体制。吴王杜伏威去世。三月戊寅日,唐朝废除尚书省六司侍郎,提高吏部郎中的官阶为正四品,让其掌管选拔官吏之事,优化官僚选拔制度。戊戌日,赵郡王李孝恭大破辅公祏,并将其擒获,丹阳得以平定,江南地区恢复安宁。
夏四月庚子日,唐高祖大赦天下,颁布实行新的律令,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因为天下已经基本平定,唐高祖下诏,官员遭遇父母丧事的可以服满三年丧期。五月,在宜州的宜君县建造仁智宫。李世勣讨伐徐圆朗,将其平定,进一步巩固唐朝统治。六月辛丑日,唐高祖前往仁智宫。
秋七月甲午日,唐高祖从仁智宫返回。巂州发生地震,山体崩塌,导致江水堵塞断流。八月戊辰日,突厥进犯并州,京师宣布戒严。壬午日,突厥退军。乙未日,京师解除戒严。冬十月丁卯日,唐高祖前往庆善宫。癸酉日,前往终南山,拜谒老子庙。十一月戊辰日,在高陵进行围猎。庚午日,从庆善宫返回。
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春二月己巳日,唐高祖李渊亲自审查囚徒的罪状,对很多囚徒都进行了宽大处理和赦免,展现出他的仁慈之心。
夏四月,在终南山建造太和宫,作为皇帝避暑或休憩的场所。六月甲子日,唐高祖前往太和宫。此时,突厥进犯定州,局势紧张。为了抵御突厥,唐高祖命令皇太子李建成前往幽州,秦王李世民前往并州,分别进行防备,希望能够凭借二人的能力守住边疆。八月,并州道总管张公谨与突厥在太谷交战,唐朝军队战败,中书令温彦博被突厥俘虏,这无疑给唐朝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九月,突厥退军,唐朝边境的危机暂时得以缓解。冬十月辛巳日,唐高祖前往周氏陂进行围猎,随后又前往龙跃宫。十一月辛卯日,唐高祖前往宜州。庚子日,在同官县进行军事训练和演练,以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对皇室成员的封爵进行调整,改封蜀王李元轨为吴王,汉王李元庆为陈王。为了平衡权力,加授秦王李世民为中书令,齐王李元吉为侍中,天策上将府司马宇文士及暂时代理检校侍中一职。十二月辛酉日,唐高祖从宜州返回。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春正月丙寅日,鉴于突厥的威胁依然存在,唐高祖命令州县修缮城墙和护城河,做好防御突厥的准备。同时,任命尚书左仆射、魏国公裴寂为司空,给予他更高的荣誉和地位。
二月庚申日,加授齐王李元吉为司徒。戊寅日,唐高祖亲自祭祀社稷,表达对国家土地和五谷之神的敬重,祈求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三月辛卯日,唐高祖前往昆明池。夏五月辛巳日,唐高祖认为京师的寺庙和道观不够清净,于是下诏。他在诏书中指出,佛教以清净为首要教义,释迦牟尼宣扬教义,旨在让人远离尘垢、断除贪欲,以弘扬善业、培养善根、开导愚迷之人。然而,自从佛祖涅槃后,佛教在后世逐渐衰落,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有些卑鄙低贱之人,妄图抬高自己的地位;一些轻浮懒惰之人为了逃避徭役,随意剃度出家,却依然嗜欲无度,不断谋求私利。他们出入街巷,在市场中周旋,驱使田产,积聚货物,以耕织和商贩为业,与普通百姓无异,既违背了佛教戒律,又缺乏礼仪规范。甚至有些人亲自进行劫掠、盗窃,制造妖言邪说,与豪强奸猾之人勾结,常常触犯法律,陷入重刑之中,亵渎佛法。寺庙本应是清净之地,如今却多建在喧闹杂乱之处,建筑结构混乱,还可能隐匿奸邪之人。而且有些寺庙与店铺、屠宰场相邻,环境脏乱,充满膻腥之气,不仅让人对佛法产生轻慢之心,也有失对佛教的崇敬。对于道教而言,老子倡导的是虚静无为,追求精神超脱,而如今一些道士却忙于世俗事务,违背了道教的宗旨。唐高祖表示自己顺应天命统治天下,想要兴隆教法,保护和弘扬佛法与道教。他希望能够区分好坏,让真正有修行的僧尼、道士和女冠等,留在大的寺庙和道观中,给予衣食供养;而那些不能精进修行、戒律有缺、不值得供养的人,则令其还俗返乡。相关部门要制定明确的条例,严格依法执行,禁止一切违反规定的行为。京城只保留三座寺庙和两座道观,天下各州各保留一所,其余的全部废除。但最终这个诏令未能得以实施。
六月庚申日,秦王李世民因为皇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共同谋划谋害自己,于是率兵诛杀了二人。随后,唐高祖下诏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让他继承皇位,总理全国政务,并大赦天下。八月癸亥日,唐高祖下诏将皇位传给皇太子李世民,自己则尊为太上皇,迁居到弘义宫,并将其改名为太安宫,从此开始了太上皇的生活。
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三月甲戌日,唐高祖李渊在两仪殿设宴款待西突厥的使者。席间,李渊环顾四周,颇为自豪地对长孙无忌说道:“如今四方的蛮夷都诚心归服我大唐,这可是自古以来都不曾有过的盛景啊。”长孙无忌赶忙起身向李渊祝上“千万岁寿”的美好祝愿。李渊听后心情大好,随即将酒赐给了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也端起酒杯为父亲李渊祝寿,他眼中含泪,恭敬地说道:“如今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四方的外族也都纷纷归附,这全都是因为遵循了您的旨意啊,哪里是儿臣的功劳呢!”在这融洽的氛围中,唐太宗李世民和文德皇后不仅一同向李渊进献御用的膳食,还献上了衣物等用品,完全是普通人家的家常礼仪,尽显亲情。
就在这一年,唐朝在城西举行阅兵仪式,唐高祖李渊亲自前往现场观看。阅兵结束后,他亲切地犒劳了将士们一番才返回。之后,李渊又在未央宫设宴,三品以上的官员都前来侍奉。宴会上,李渊兴致勃勃地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身跳舞,又让南越酋长冯智戴吟诗助兴。看着眼前不同民族之人和谐共处的场景,李渊笑着感慨道:“胡人和越人如今亲如一家,这在自古以来也是从未有过的呀。”唐太宗李世民再次端起酒杯为父亲祝寿,他诚恳地说道:“儿臣早年承蒙您的悉心教导,传授我文治之道。后来我跟随您举起义旗,平定了京城。之后面对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这些势力,也都是仰仗您的英明谋略,才有幸能够将他们一一平定。短短几年时间,便实现了天下的统一。又蒙您的厚爱与重用,如今上天庇佑,风调雨顺、年景丰收,那些原本披散头发、衣襟左开的外族之人,如今也都成为了我大唐的臣民。这哪里是儿臣的智慧和力量所能做到的,全都是因为仰仗您的圣明决策啊。”李渊听了李世民这番话后非常高兴,群臣也都高呼万岁,这场宴会一直持续到深夜才结束。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庚子日,唐高祖李渊病情急剧恶化,于是下诏:“我去世入殓之后,皇帝应当在别的地方处理军国大事。丧服的轻重,全部按照汉代的制度,用一天来代替一年。陵园的建造规模和制度,务必追求俭约。”就在这一天,李渊在太安宫的垂拱前殿驾崩,享年七十岁。群臣为他上谥号为大武皇帝,庙号为高祖。十月庚寅日,李渊被安葬在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二月,又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史官评论道:隋朝末年,国家动荡不安,昏庸无道的隋炀帝就像那熊熊燃烧、蔓延的烈火,使得天下大乱,各路盗贼趁机纷纷而起,争夺天下。隋炀帝残暴贪婪没有限度,社会动荡的局面难以挽救。唐高祖李渊察觉到隋炀帝这个独夫的气数已尽,也预知到新的君主即将兴起,于是暗中谋划着宏大的战略,但还未像巨龙腾飞那样施展抱负。他曾委屈自己去寻求可汗的援助,用谦卑的言辞回复李密的书信,一旦决定,便如迅雷般果断地施展神机妙算,驱使豪杰们追随他就像草儿随风倒伏一样容易。等到众人的歌谣都表达了对他的拥护,他便通过禅让接受了皇位。他大力废除繁杂苛刻的刑法,授予爵位也不逾越规矩。因此,那些想要获取不义之财的人会感到羞耻,藏匿在草莽中的盗贼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人们怀念他所带来的如汉代般宽松平和的治理之道,也不责怪他偶尔像汉高祖那样的傲慢责骂。然而,李渊性格优柔寡断,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诛杀刘文静时,在议法上存在不合理之处;对待裴寂则给予了过多的特殊恩宠。奸佞之人因此得以进谗言,受宠爱的小人也能够搬弄是非。就像晋献公听信谗言疏远了申生,而齐桓公小白又怎能像召忽怀念公子纠那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呢。最终,导致了儿子之间兵戎相见,箭矢甚至射向了孙子。匈奴不久后又进犯便桥,京城的人们都担忧会被外族统治。若不是有李世民这样圣明的儿子,大唐的王业恐怕就危险了!
赞语说道:唐高祖开创大唐基业,就如同摧枯拉朽般顺利。国家的命运仰仗他的神武,而家庭的变故也考验着他的谋略。矛盾和冲突产生于家庭内部,带来的伤害就如同切肤之痛。但就像《鸱鸮》诗中所表达的那样,虽然遭遇艰难,却无损于大唐的根基和他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