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砚斋的点评中,将两个人物指为乱世奸雄:王熙凤和贾雨村。第十六回脂砚斋有这样一段评语:
一段收拾过阿凤心机胆量,真与雨村是一对乱世之奸雄。
汉语词典对“奸雄”的解释是:“用奸诈手段取得大权高位的人”,要称为“奸雄”,大抵须满足两个条件:权倾朝野、欺上瞒下。王莽、董卓、曹操、桓温,安禄山等,都属于乱世奸雄的典型。
关于王熙凤我们后文专门再分析。本文重点分析《红楼梦》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贾雨村。
脂砚斋将贾雨村评为奸雄的地方有十一处之多,差不多贾雨村每出一言,脂砚斋便以“奸雄”评之:“奸雄心事,不觉露出”“奸雄必有之语”“这一句已见奸雄,全是假”......
脂砚斋还常以王莽、曹操形容贾雨村,如娇杏看到贾雨村相貌堂堂,脂评道:“是莽操遗容”,贾雨村见贾政时,贾政喜其相貌魁伟,言语不俗,脂批在此评论:“雨村正在王莽谦恭下士之时,虽政老亦为所惑”,可见脂砚斋对贾雨村这个形象厌恶之极。
贾雨村究竟影射明末历史上哪个奸雄呢?
第一回已经给出重要线索:“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
上一节我们已经分析了“葫芦庙”就是弘光朝廷,《明史·奸臣传》中记载的弘光朝奸臣有两个:马士英、阮大铖。
考察这两个人的事迹,会发现马士英其实不符合“奸雄”这个称谓。
马士英是拥立弘光皇帝的首功之臣。马士英最大的劣迹是与阮大铖沆瀣一气,引起严重内讧。马士英是否称得上奸臣,历史上有争议,马阮祸乱朝廷,其实是以阮大铖为主,马士英更像是阮大铖的傀儡。马士英在南京沦陷后继续抗清斗争,被清军擒于太湖,誓死不降,最后以身殉国。所以马士英虽然犯过错误,但不能以奸雄论之。
阮大铖的经历则与贾雨村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比较阮大铖和贾雨村之前,有必要介绍一下阮大铖这个奇人,他也是讲述南明历史无法绕开的人物。
阮大铖如同蔡京、秦桧一样,既是被后世唾骂的大奸臣,但又才华横溢,在艺术上堪称一代宗师。
阮大铖是非常有名的戏剧作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戏剧对后世影响颇深,《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流传至今,世称“石巢四种”。他的诗词水平甚高,章太炎评其诗作“明代诗人,如大铖者少矣”,陈寅恪评价“有明一代诗什之佼佼者”。
据说阮大铖戏剧创作效率极高,写《春灯谜》三十九场戏只用了一个月,《牟尼合》三十六场戏只用了十六天。文学家张岱在阮大铖家中看他排演的新戏,赞道:“本本出色,脚脚出色,齣齣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
阮大铖在清初知名度极高,作为一个大奸臣、大反派,无论正史、野史、戏剧、小说,到处都充斥着阮大铖的形象,四大戏剧之一的《桃花扇》便以阮大铖为主要人物。小说《樵史通俗演义》《姑妄言》也都以阮大铖为主要反派。
阮大铖与贾雨村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
一、贾雨村与阮大铖的履历雷同
小说中贾雨村中了进士后,“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选入外班”指分发外地任官,后来升任的“知府”在明代为正四品官职。
据《明史》记载,阮大铖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专司捧节奉使,出使凉州、福建等地。
阮大铖一度是东林党骨干,在阉党仿水浒一百单八将而编制的《东林点将录》中,阮大铖位列三十六天罡的“天究星没遮拦”,在东林党地位不低。
后来东林党发生内讧,阮大铖就投靠了魏忠贤,这才得以升任太常寺少卿。在明代太常寺少卿为正四品官职。
小说中贾雨村任知府不到一年便被参劾,“龙颜大怒,即批革职”。
阮大铖在太常寺少卿任上数月,以敏锐的政治嗅觉预感到阉党面临危机,便回家休养。一年后魏忠贤倒台,在此朝局走向不明之时,赋闲的阮大铖在政治投机中弄巧成拙,借同僚之手向崇祯进言阉党和东林党都是祸害,要一并处置,这不仅惹恼了崇祯,更是让东林党恨之入骨。
不久阮大铖寻得复出机会,起升光禄卿,旋即遭东林党弹劾而罢官,次年清算阉党的“钦定逆案”诏布,阮大铖名列其中,赎徒为民。
小说中贾雨村被罢官后,“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阮大铖被罢官后生活得甚为惬意,修治园林、息影山林、精教声伎、交友结社,与冯梦龙、张岱、王思任、钱澄之等名士都有交往,匿居期间阮大铖创作了数千首诗,精选后结为《咏怀堂诗集》,同时还创作了大量戏剧传奇。在《咏怀堂诗集》中,阮大铖自言:“箫然无一事,惟日读书作诗,以此为生活”,果真是“全无一点怨色”。
小说中贾雨村经王子腾反复保荐得到进京面见皇帝的机会,之后官至“大司马”(第十六回:“贾雨村也进京陛见,皆由王子腾累上保本”,第五十三回:“贾雨村补授了大司马,协理军机参赞朝政”)
马士英与阮大铖是同科好友,马士英曾因贪墨被罢官,在阮大铖多方斡旋之下得以复出。弘光时期,马士英因定策之功出任首辅。
马士英入阁后立即向皇帝朱由崧推荐阮大铖,但遭到东林党人强烈反对,马士英坚持不懈,于六月间终于取得弘光帝同意,召阮大铖“冠带来京陛见”,君臣二人对谈之后,阮大铖深得弘光帝器重,未经内阁票拟就直接任命他为兵部侍郎,次年二月升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
贾雨村官至大司马,明清时期“大司马”就是兵部尚书的别称,在很多文献中,也将阮大铖称为“阮大司马”“阮司马”,如沈士柱撰《祭阮大司马文》“近故降大司马阮公之丧”,朱鹿田《一半勾留集》“吴绣谷新得咏怀堂诗,明季阮司马大铖集也”。
对比二人履历,只能用雷同二字形容:
中进士、选入外班、官至正四品在任数月、遭参劾、“龙颜大怒,即批革职“,罢官后游历山水、吟诗作赋,后经反复保荐得以进京陛见,最终官至兵部尚书。
二、贾雨村为官时的表现,与阮大铖如出一辙
第二回写贾雨村第一次任知府时写道:
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
阮大铖最初是东林党骨干,因内讧横跳到阉党,“恃才侮上”的事情肯定是有的,东林党人对其“侧目而视”当属必然。至于“贪酷之弊”,对于晚明官员来说已是官场惯例,区别只是贪多贪少而已。阮大铖被罢官后,能回乡修治园林、豢养戏班,“歌儿舞女,充溢后庭;广厦高轩,照耀街衢”(《留都防乱公揭》),说明他罢官前十余年官宦生涯,必然贪墨甚巨。
小说中接着又写贾雨村遭参劾时,参他:
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
“生情狡猾”一语几乎是所有史料对阮大铖的一致评价,《明史》载阮大铖“机敏猾贼”,《南疆逸史》载“机敏而猾”。阮大铖热衷于党争,即便闲居之时,仍能通过朋党干涉朝政,“暗结虎狼之属”形容阮大铖不可谓不贴切。
“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则在复社揭发阮大铖的檄文《留都防乱公揭》中写得清清楚楚:“至地方激变,有‘杀了阮大铖,安庆始得宁’之谣”。
贾雨村被罢官后,“本府官员无不喜悦”。东林党人对阮大铖恨之入骨,阮大铖徙赎为民、永不叙用,东林党的官员们自然要额手称庆。
《红楼梦》第二回这段描写贾雨村为官表现的文字,完全是照搬阮大铖的经历写就!
三、贾雨村也是文学高手
阮大铖是明末重要的文学家,自不必赘述。在小说中,作者刻意用一闲笔点明贾雨村是文学高手:
《红楼梦》第十六回,大观园刚刚建成之时,贾政邀请了一帮清客为大观园题写匾额对联,对清客们说:“只管题了,若妥当便用;不妥时,然后将雨村请来,令他再拟”,后面又说“贾政世代诗书,来往诸客屏侍坐陪者,悉皆才技之流,岂无一名手题撰”。贾政本人就喜好诗词,他请来的清客也非泛泛之辈,贾雨村水平还远在这些清客之上,理应属当时的“名手”。
综上,贾雨村与阮大铖的经历已不能用相似形容了,就是雷同。
如果阮大铖是个不知名的小人物,我们还可估且以为纯属巧合,但阮大铖在清初的历史、政治、文学、戏剧中都属于反派明星,《红楼梦》作者及脂砚斋不可能不熟知这个奸臣形象,“累上保本、进京陛见”、大司马、诗词高手,这些阮大铖身上的典型符号,小说中都以可有可无的闲笔点出,显然是有意为之;脂砚斋反复以奸雄评贾雨村,并以曹操、王莽形容之,定是有的放矢。
《红楼梦》作者应该对贾雨村这个人物有着复杂感情,又爱又恨。作者的喜爱表现在外貌描写中:
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
相貌魁伟,言语不俗
全无贬损之意。喜爱也表现在第二回中,借贾雨村之口阐述了一番“应运而生、应劫而生”的宏论,以及对贾宝玉乖僻行为的理解。作者对贾雨村的恨,则表现在忘恩负义、玩弄权术、媚上欺下的描述中,也借平儿之口骂他:
那贾雨村什么风村,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
如果贾雨村的原型就是阮大铖,那么作者定然钦服于阮大铖的文学成就,作者的文学创作也一定受到过阮大铖影响,所以才会将贾雨村作为贯穿全书线索的重要人物。
甚至笔者猜测《红楼梦》的作者与阮大铖有过交集,贾雨村每次拜访贾政都要见一见宝玉,贾政要求宝玉多与贾雨村交往,向贾雨村学习仕途经济的学问,或许是《红楼梦》作者实写幼年时与阮大铖的交往经历。
以上只是结合小说内容,介绍了阮大铖的履历。至于阮大铖如何煽乱朝纲,如何影响了南明历史,我们将放在对贾迎春的解析中再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