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掘冢

终南山的夏日,时而骄阳似火,烤得大地生烟;时而暴雨倾盆,仿佛要将世间的一切都冲刷殆尽。就在这样一个暴雨如注的午后,终南山的乱葬岗迎来了一群不速之客。

禁军们身着黑色的雨披,雨水顺着帽檐不断流淌,他们手持铁锹,神色凝重地站在一座新坟前。这座坟冢并不起眼,没有墓碑,只有一堆黄土在风雨中显得格外凄凉,这里埋葬着曾经权倾朝野的李林甫。

“动手吧。”为首的宦官尖着嗓子喊道,声音在风雨中显得有些模糊。他是高力士的心腹,此番前来,正是奉了杨国忠的命令,要掘开李林甫的坟墓,让他死后也不得安宁。

禁军们对视一眼,然后挥动铁锹,开始挖掘坟墓。雨水混着泥土,让挖掘工作变得异常艰难,但在宦官的催促下,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随着铁锹的不断深入,泥土被一点点翻开,棺木逐渐显露出来。

“就是这具棺木了。”宦官走上前,用脚踢了踢棺木,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冷笑,“李林甫,你也有今天。”

禁军们继续用力,终于将棺木从墓中抬了出来。雨水不断地敲打着棺木,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是李林甫在地下发出的抗议。宦官示意众人打开棺木,几个禁军上前,费力地撬开了棺盖。

就在棺盖被撬开的瞬间,一道雷光划过天际,照亮了整个乱葬岗。紧接着,一声炸雷响起,震得众人耳膜生疼。众人定睛看去,只见李林甫的尸身静静地躺在棺木之中,面色如生,双眼紧闭,仿佛只是沉睡过去。

“把殓服剥下来。”宦官再次下令。几个禁军面露难色,但在宦官的威逼下,还是硬着头皮上前,伸手去剥李林甫的殓服。

就在他们的手触碰到殓服的那一刻,李林甫的尸身突然睁眼,原本紧闭的双眼猛地睁开,眼中散发着冰冷的寒光。“啊!”一个禁军吓得惨叫一声,一屁股跌坐在泥泞之中,其他禁军也纷纷后退,脸上充满了恐惧。

“这……这怎么可能?”宦官也吓得脸色惨白,双腿发软,但他还是强装镇定,“别怕,不过是尸变而已,继续动手。”

然而,禁军们此时已经被吓得魂飞魄散,没有一个人敢再上前。宦官见状,心中恼怒,正想发作,突然,李林甫的尸身缓缓坐了起来,口中发出一阵低沉的咆哮。

“快跑!”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禁军们顿时作鸟兽散,纷纷朝着山下跑去。宦官也顾不得许多,转身跟着禁军们一起逃窜,只留下那具打开的棺木和李林甫的尸身,在风雨中显得格外诡异。

此时,在长安城内的宰相府中,杨国忠正坐在书房里,悠闲地品着茶。他刚刚得知禁军已经去掘开李林甫的坟墓,心中暗自得意。在他看来,李林甫一死,自己就彻底掌控了朝堂,如今再掘开他的坟墓,更是让他出了一口恶气。

“来人。”杨国忠放下茶杯,喊道。

一个仆人连忙走进书房,恭敬地问道:“相爷,有何吩咐?”

“把李林甫那幅珍藏的《兰亭序》摹本拿来。”杨国忠说道。

仆人应了一声,转身离开。不一会儿,他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盒走了进来,小心翼翼地将木盒放在书桌上。杨国忠打开木盒,取出里面的《兰亭序》摹本,缓缓展开。

看着眼前的书法珍品,杨国忠的眼中闪过一丝贪婪。他知道,这幅《兰亭序》摹本价值连城,是李林甫生前最心爱的藏品之一。如今,它却落入了自己的手中。

“哼,李林甫,你生前风光无限,如今还不是一无所有。”杨国忠冷笑着,然后将《兰亭序》摹本放在烛火上,缓缓点燃。

火焰迅速吞噬着纸张,字迹逐渐模糊,最终化为灰烬。杨国忠看着燃烧的摹本,心中感到一阵莫名的畅快。然而,就在摹本即将完全化为灰烬的时候,他仿佛在火光中看到了李林甫的身影,李林甫正冷冷地看着他,眼中充满了怨恨。

“啊!”杨国忠惊恐地尖叫一声,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几步,差点摔倒在地。他揉了揉眼睛,再看时,火光中却什么也没有了。

“一定是我眼花了。”杨国忠自言自语道,额头上冒出了冷汗。他定了定神,坐回椅子上,心中却依旧无法平静。

与此同时,在太真观中,玄宗皇帝正在做法事。三清像高高地矗立在殿堂之上,香烟袅袅,无悲无喜地俯视着人间。玄宗皇帝身着道袍,手持拂尘,跪在蒲团上,闭目诵经。

自从李林甫死后,朝堂上的局势愈发混乱。玄宗皇帝感到心力交瘁,他开始沉迷于道教,希望能从神灵那里得到庇佑,拯救大唐于危难之中。

“陛下,时辰已到。”高力士轻声说道。

玄宗皇帝缓缓睁开眼睛,站起身来。他看着三清像,心中默默祈祷:“希望神灵能够保佑大唐,让这场灾难早日过去。”

就在这时,一个小太监匆匆跑了进来,跪在地上,气喘吁吁地说道:“陛下,大事不好了。”

玄宗皇帝皱了皱眉头,问道:“何事如此慌张?”

小太监战战兢兢地说道:“终南山那边传来消息,禁军去掘李林甫的坟墓,结果……结果李林甫的尸身突然坐了起来,还睁开了眼睛,把禁军们都吓跑了。”

“什么?”玄宗皇帝大吃一惊,“竟有这等事?”

高力士在一旁也脸色微变,他连忙说道:“陛下,这定是谣言,想必是有人故意编造出来,扰乱人心的。”

玄宗皇帝沉默了片刻,说道:“不管是真是假,此事都不可掉以轻心。传朕的旨意,让京兆尹派人去终南山查个清楚。”

“遵旨。”小太监连忙领命而去。

玄宗皇帝望着三清像,心中隐隐感到不安。他不知道,这一系列的变故,究竟是巧合,还是预示着大唐的命运已经无法挽回。

在终南山的乱葬岗,李林甫的尸身依旧坐在棺木之中,双眼空洞地望着前方。雨水不断地冲刷着他的身体,仿佛要将他的怨恨和不甘都洗净。

不知过了多久,李林甫的尸身缓缓倒下,重新躺回了棺木之中。他的双眼也慢慢闭上,仿佛又陷入了沉睡。而此时,山下的道路上,京兆尹带着一队人马正朝着乱葬岗赶来。

京兆尹名叫王𫟹,是杨国忠的亲信。他接到玄宗皇帝的旨意后,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带着人马出发。一路上,他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等待他的会是什么。

当他们来到乱葬岗时,雨已经停了,但地上依旧泥泞不堪。王𫟹望着眼前的场景,心中暗暗吃惊。只见李林甫的棺木被打开,扔在一旁,周围的泥土被翻得乱七八糟,显然是禁军们慌乱逃窜时留下的痕迹。

“把棺木合上。”王𫟹吩咐道。

手下们上前,将李林甫的尸身重新放入棺木,然后合上了棺盖。王𫟹走上前,看着棺木,心中五味杂陈。他虽然是杨国忠的亲信,但对于李林甫,他还是有着一丝敬畏。

“把棺木重新埋了吧。”王𫟹说道,“此事不要再声张,回去如实向陛下禀报。”

手下们应了一声,开始动手将棺木重新埋入地下。王𫟹望着忙碌的手下,心中不禁想到:“这朝堂之上的争斗,何时才能结束?大唐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而在长安城内,百姓们也纷纷听闻了李林甫尸身的诡异事件。一时间,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纷纷,人心惶惶。有人说,这是李林甫的冤魂作祟,是他对杨国忠的报复;也有人说,这是大唐即将灭亡的征兆,是上天对大唐的惩罚。

杨国忠得知此事后,心中也是一惊。他虽然表面上装作镇定,但内心却十分惶恐。他知道,这件事情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引起更大的恐慌,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

于是,杨国忠连忙召集手下的谋士,商议对策。谋士们纷纷献策,有的说要严惩传播谣言的人,以平息事态;有的说要请高僧做法,超度李林甫的亡魂;还有的说要向玄宗皇帝进言,将此事压下来,不要让更多的人知道。

杨国忠听了众人的建议,沉思片刻后,说道:“此事就按最后一个建议办吧。你们去告诉京兆尹,让他在向陛下禀报时,尽量轻描淡写,不要提及尸身坐起的事情。另外,派人去散布消息,就说这是有人故意编造的谣言,是为了扰乱朝廷的秩序。”

谋士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杨国忠又叮嘱了几句,然后让他们各自散去。他独自一人坐在书房里,望着窗外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忧虑。

他知道,虽然自己暂时掌控了朝堂,但安禄山的叛乱始终是心头大患。而且,随着李林甫尸身事件的传开,朝堂内外对他的不满也越来越多。他必须想办法稳住局势,否则,自己的地位将岌岌可危。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杨国忠一面加紧筹备应对朝中的事宜,一面密切关注着朝堂内外的动静。他不断地打压异己,巩固自己的势力,试图将一切不稳定因素都消灭在萌芽状态。

然而,杨国忠的种种努力似乎都无法阻止大唐的衰落。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朝廷的不满也日益加剧。

而李林甫的尸身事件,虽然在杨国忠的刻意隐瞒下,逐渐平息了下来,但却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个阴影。每当人们想起这件事情,都会感到一阵寒意,仿佛预示着大唐的命运已经被注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唐的局势愈发严峻。

而李林甫的坟墓,依旧静静地躺在终南山的乱葬岗上。他曾经的辉煌和荣耀,都已随着他的死亡而消逝。但他的故事,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大唐历史上一段无法抹去的记忆。

在这场权力的争斗与王朝的兴衰中,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杨国忠虽然暂时掌控了朝堂,但他也无法阻止大唐的衰落;玄宗皇帝曾经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最终却不得不逃离长安,陷入了无尽的悔恨之中。

而大唐,这个曾经辉煌无比的王朝,在经历了这场巨大的灾难后,元气大伤,再也无法恢复到往日的荣光。它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飘摇的巨轮,虽然还在艰难地前行,但却随时都有可能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