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电商环境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不会有哪个事物像20年来的网络那样,对我们所处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演化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

从经济的视角来看,技术进步对商业模式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在工业革命前的农耕时代,信息的传递只能依靠驿站的马匹或者人工。如果没有有意识的信息搜集,关于商品和生产的信息往往会被淹没在怪力乱神和家长里短之类的八卦谣言之中。没有关于远方的商品信息,跨区域的商品互通也就很难存在和发展壮大,人类可能仍然停留在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即使有了远方区域的物产信息,无论是牲畜运输还是水运,商品长时间的远程运输使得消耗大大增加,这不仅造成运输成本增加,贸易的效果也会因为战争、自然灾害的阻断而充满不确定性,因此传统的农耕社会多依靠山川河流等天然的地理交通分界线,形成各自封闭的生活与社会环境,并逐步在此环境中形成相对封闭的、依赖于熟人社会的农耕文化以及自给自足的生产与交易习惯。

工业革命带来的集约化生产,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也推动了技术进步,在某种程度上,专业化分工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分层与资源再分配模式的变革。技术进步尤其是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创新,彻底改变了农耕社会对陆路牲畜和内河帆式加人力船运的依赖,而现代动力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直接降低了长距离运输和信息传递的时间和成本,这就使得跨区域、不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商品贸易和交流更为便利。

自因特网大规模投入使用以来,伴随着交通运输技术的升级换代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大工业时代的商品和服务在生产环节也开始实现跨区域的分工协作,信息的交流不再有时差,信息不再只是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运输、消费产生影响,信息本身开始成为服务和商品,时间开始成为最主要的生产成本。标准化的商品生产向个性化、定制化的方向越走越近。

就像在市场化过程中,传统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使得经济个体对他人的需求不断增长,导致市场经济体量加速膨胀一样,在实体经济网络化过程中,参与主体的相互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和增长,换而言之,网络本身也在创造虚拟的在线供给与在线需求,并通过与线下交通运输单元的信息相结合,影响物流配送行业的发展前景,使得网络经济同样呈现螺旋式增长的自我实现机制。

在消费需求的网络化过程中,传统的小微企业至少在如下几个方面受到电商革命性的冲击。一是在面向终端的日用消费品领域,从事日化用品、食品、快消品批发零售的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已经开始向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转移和萎缩。信息和交通的便利促成了厂家线上直销的繁荣。对区域小型便利店需求的下降延缓了以商铺为代表的商业性用房的市场价格的上涨趋势。事实上,过去十五年来,由于社会人口增长缓慢,全社会整体消费需求并无太大增长,在整体消费不变情况下,不同渠道之间的消费额此消彼长。电商交易额持续攀升的过程,也是以实体店销售为代表的线下销售额持续下滑的过程。事实上,在一、二、三线城市中,目前只有与社区人口容量相匹配的经销市场、有特色的批发零售商尚在保持经营、持续盈利。二是交通运输行业出现明显的分化,干线物流业务日益趋于集中垄断,终端配送随区域地理位置逐步小型化,并在区域中心城市实现了区域内全覆盖。原有牌照式的国企管理模式逐步被以家庭为对象的小型配送单位所取代。交通工具在对市场细分基础上实现了完全的充分竞争。在按照重量、体积和配送终点对运送物品进行充分市场细分和社区分层基础上,物流与快递公司实现了自身的市场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客群经营模式,为居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活便利。三是纯粹贸易型小微企业(核心生产企业配套的贸易企业除外)数量逐步下降,而在社区中,以专业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型小微企业数量大幅上升,以社区客群为目标的家庭作坊式的小型服务单位愈来愈多。四是技术将逐步变成小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壁垒将形成市场准入门槛。五是提供体验式、保障式消费服务的小微企业将不会受到电商冲击,或者仅受到较小影响。比如医疗保健、餐饮娱乐在合适的社区和区域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六是生产性企业面临全面分化的局面,主要是基于居民对环保的高要求、市政管理的日益规范,以及产品自身的消费属性所决定的消费升级换代的周期和行业经营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