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
“咚——”
“咚——”
古老而又沧桑的声音缓缓的在桐水之侧响起,继而沉肃的舞蹈开始回应着这声音,一道道编钟的声音回响在大地上。
越王勾践的声音缓缓的出现在那音乐声中,伴随着音乐声的响起而不断的蔓延开来,让周围的所有人都能够听见。
从前那个“桐水河伯庙宇”已经彻底的变成了一座宏大的庙宇,这座庙宇伫立在这桐水之侧,其中还有着先前樊生留下来的神塑。
随着祭祀的逐渐深入,那神塑的面容逐渐变得模糊而又充斥着怪异,像是真正的有了灵性一样,脸颊上带着些许怜悯之色。
越王勾践将手中的祭祀祷文放入青铜大鼎中焚烧,些许青烟缓缓直上。
“嗡——”
编钟声顺势响起,上苍仿佛是接收到了勾践的祈祷和祝文一样,一阵风忽然从桐水之上掀起。
“轰——”
不知何处、不知何地突然响了起来一道震撼的声音,那声音仿佛是响彻在每个人的心里一样,因为所有人都听到了那声音,且都一模一样。
若同洪钟大吕一样。
此时的桐水之上,凡俗之人所看不到的地方,一个身影悄然出现在那里,他的脚下不断的有力量正在浸透入这桐水之中。
一股股的力量随着水波慢慢的流动着,这些力量开始将桐水给包裹住,先前樊生未曾能够完成的东西,如今全然完成了。
桐水的半数已经被他的力量所侵染。
“嗡——”
似乎是桐水有灵,正在回应着樊生的力量一样,二者的力量在空中凝结成了一处,而后缓缓的朝着桐水的源头去蔓延。
桐水的源头....正是那大河!
此时,樊生缓缓的睁开双眼,眸子中闪烁过些许的温润之色,那温润的蓝色浸染了他整个身躯,这一副身躯好似已经被香火的水力所包裹住了。
“嘤——”
一道轻轻的战栗声响起,樊生的体内涌现出一股无形无色无相的力量,那力量仿佛是包含了这世上所有的一切——那是属于历史事件中的“时间”。
时间将“香火”之力包裹,而后不断的冲刷。
那本来凝结的香火之力,就仿佛是在海边不断被浪花冲刷的礁石一样。
随着这“浪花”的冲刷,“石头”缓慢的变得“结实”起来,其中的力量也变得纯粹,仿佛那些“念”全都消失了一样。
这便是最纯正的力量了。
“大王快看——”
文种和范蠡的眼睛中闪过一抹错愕之色,他们抬起头,看向那天穹在,只见天穹处闪过些许的“彩虹之色”,无穷无尽的七彩之色在天空的尽头,将一切都渲染的美丽无比。
“鬼神显灵了!”
勾践脸上同样带着震撼,他猛的跪伏在地上,而后大声的高声嘶吼道:“鬼神之力,护佑越国!”
“风调雨顺——万民康乐——”
而伴随着勾践的声音,其余的黔首国人也都纷纷被勾践所感染了,他们同样是在高呼着这样子的话语。
桐水之上的樊生好似什么都没有看见一样,只是恍惚之间朝着远处化作一道流光,在桐水中奔走。
他沿着这条河流的发源地,一路疾行。
最开始的时候,路过的全都是已经被他力量浸染的桐水,因此他颇为如鱼得水,几乎是刹那的时间便来到了力量的尽头。
而后,便是他桐水未曾被他力量包裹的地方了。
这里也不拒绝他,因为他本身已经属于半个桐水河伯了。
顺着这桐水一路而走,便来到了大河之上。
大河滔滔,奔走不绝。
到了这里之后,樊生就没有办法再疾走了,因为属于大河的力量在排斥着他——大河的力量太过于强大了,不是这个阶段的他能够浸染的。
但樊生来到这里的原因,并非是想要从此处浸染大河。
而是他想到了另外一个角度。
函谷关侧
诺大的函谷关坐立在这浩然的秦土之上,在函谷关的边界处,同样是有大河奔走的迹象。
站立在函谷关的大地上,此时的樊生感觉到“力量”正在源源不断的自大地而涌入他的体内。
因为这座土地,本就属于“函谷关”,而函谷关就是他本人。
“呼——”
樊生轻轻的呼了口气,而后蹲下身体,手指轻点,点点力量自函谷关而往下渗透,一点点的朝着函谷关的边界走入。
所幸运的是,上一次的“扩张”中,函谷关的“边界”事实上是扩展到了一丝丝“大河”上的。
再加上如今的他已经成为了“桐水野神”,所以同时拥有“福德正神”之力以及“河伯之力”的他,可以尝试着将一点点力量渗透入大河之中。
些许的力量如同丝丝缕缕的春雨一般,虽然落入大河的一瞬间,便会消散,但总有一些能够汇聚在一起。
这些汇聚在一起的春雨最后形成了娟娟溪流,或者说,汇聚成了溪流的“沟渠”。
樊生的力量可以通过函谷关缓慢的流向“沟渠”,而后....流入大河之中。
完成了这一系列的事情后,樊生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
这是一件比渗透桐水更加困难的事情。
毕竟“大河”,也就是“黄河”的力量实在是过于庞大,若是能够掌控“黄河”,那么事实上便掌控了半个中原的“河川”之力。
也就事实上成为了能够与“地君”同等级的“江河水泽之君”。
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毕竟....樊生如今只是连河伯都不是的“野神”而已。
“不过....还是走出了第一步啊。”
他感慨的叹了一声,眼眸中带着些许的肆意。
成为江河水泽之君的第一步....已经迈出了,接下来的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总有一日,那涓涓细流会汇聚成大江大河。
而他,也会成为整个中原的“江河水泽之君”。
.........
敬王三十七年,秋冬。
橐皋
旗帜飘荡。
而此处,几个国家汇聚在一起,几位国君站在一处,脸颊上带着些许的感叹肆意之色。
分别是。
鲁国国君、卫国国君、以及.....吴国国君。
——————————————
“哀公十二年,公会吴于橐皋。时风雨大作,或有不详之事。”——《左传·哀公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