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大师姐傻姑

这位女子不是别人,正是林朝英的丫鬟,小龙女的师父。她从小跟随林朝英,只知道自己叫颦儿,至于真实姓名,则是一概不知。

林朝英十余年前香消玉殒,她的丫鬟就一直独自在古墓中居住。古墓心法越练越清心寡欲,她一个人住了十几年,倒也不觉得寂寞。然而玉女心经需要两个人互相协助修炼,她练到这里就练不下去了。

这样一来,武功也练不了了。一个人无所事事,自然觉得有些无聊。于是乎,她就萌生找一个徒弟的想法。

封于修说起傻姑的身世,这让这位女子不免动了心。父母双亡,无依无靠,这不正符合自己的收徒要求吗?

“这样吧,你从何处来,带我走一遭吧。”

封于修正在恸哭流涕求情,突然听到那个女子开口,连忙答应下来。

于是,封于修在前面带路,东转西弯,越走越低。同时脚下渐渐潮湿,再走一会,道路奇陡,竟是笔直向下。

下降了约莫半个时辰,道路渐平,湿气却也渐重,到后来更听到了淙淙水声,路上水没至踝。越走水越高,自腿而腹,渐与胸齐。

走到这里,封于修连忙提醒道:“仙子,前面就会水淹过头顶,需要闭气而过。”

那女子只是“嗯”了一声,表示自己知道了。

这处密道原来是当年王重阳将石墓地下仓库建于山上一条小溪之旁,将小半条溪水引入墓中,墓中居者以溪水供饮水烹饪之用,此外洗涤洁净,皆赖此溪水。小溪源自高山,流泻而下,墓中用后,稍停片刻,溪水流泻,又归澄清。这时封于修和女子则经由此小溪信道从墓后脱出,须得钻进地下潜流,方至平地。溪水流至地下潜流后,与别的溪流会同,水流增大加深。

说话之间,水已浸及咽喉。水声轰轰,虽为地下潜流,声势仍足惊人。

封于修和那女子闭住呼吸,在水底一步步向前而行。行了约莫一顿饭时分,水势渐缓,地势渐高,不久就露口出水。又行了一柱香时分,越走眼前越亮,终于在那个山洞水潭里钻了出来。

封于修筋疲力尽,先运气吐出腹中之水,躺在溪旁地下喘息不已。

那女子却一眼看见了正在戏水的傻姑,走到她面前,呼唤她的名字。

傻姑抬头,一双天真无邪质朴眼神正对上那女子,让她心中一喜。

凡世间孩子到了三四岁都已经开窍懂事,眼神也多了喜怒哀乐等杂念。而这些杂念,则是古墓派功法的大忌。

那古墓派玉女功养生修炼,有“十二少、十二多”的正反要诀:“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怠,多念则精散,多欲则智损,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促,多笑则肝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宁。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那女子自幼修为,无喜无乐,无思无虑,功力之纯,即是她的小姐林朝英亦有所不及。所以年过四十依旧宛若二十来岁。

她想找的徒弟,自然也要有同样的特质。

这样一来,傻姑的单纯清澈倒成了特殊之处,更是她心心念念的传人。

那女子伸手抱起傻姑,转头对还在地上喘息的封于修说:“你触犯了小姐的规矩,但你又把这孩子给我当徒弟,两相抵消,互不相欠。”

说罢,转身就要离开。

封于修只感觉啼笑皆非,这位女子做事丝毫没有世俗观念,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连忙起身道:“仙子稍等,容我与傻姑告个别。”

那女子有些不耐烦,但见傻姑也投向封于修,只得暂停下来。

封于修抱起傻姑,心中涌出一丝不舍。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与傻姑朝夕相处半年多,对她的感情比自己那个血肉亲人还要更深一些。然而拜入古墓派,也许正是傻姑最好的选择。

想想未来的李莫愁和小龙女都要叫傻姑为大师姐,封于修又感到一丝好笑。

“傻姑,这位姑姑虽然看着有些凶,但她是真心实意对你好。你要乖乖听话,乖乖练功。叔叔还要去找弟弟,找到他后会来看你……”

封于修叮嘱一番,这才依依不舍把傻姑交给白衣女子。

傻姑天生乐天派,从不知什么是难过什么是烦恼。自己父亲不见了,也很快置之脑后。不像别的孩子哭着喊着要找爸爸妈妈。现在离开了封于修,就呼喊了两声,也就忘了。

封于修看着白衣女子抱着傻姑远去的身影,心中不免涌上一丝怅然,现在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

封于修感慨过后,收拾自己东西,远离终南山,沿着山路一路向西,直到远远过了终南山,到了太白山的地域,这才沿着峪口出了秦岭,顺着向西的大道一路而去。

行进几日,就到了陈仓城。陈仓城是西出三秦平原的重要关卡,这里也是贸易繁荣,人来人往,分外热闹。

封于修在这里找了一个前往西域的商队,商定好价钱,就此跟着出关,一路向西而去。

封于修自己每日则躲在马车上,全心全意研究九阴真经的易筋锻骨篇。

此篇为九阴真经起初的心法,练成后功力等方面均进展迅速。内容提到:「人徒知枯坐息思为进德之功,殊不知上达之士,圆通定慧,体用双修,即动而静,虽撄而宁。」不但有打坐修炼的静功,也有由外而内的动功。

当年宋徽宗皇帝于政和年间,遍搜普天下道家之书,雕版印行,一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称为‘万寿道藏’。皇帝委派刻书之人,叫做黄裳,本身只是一个智慧超绝的文官。他生怕这部大道藏刻错了字,皇帝发觉之后不免要杀他的头,因此一卷一卷的细心校读。不料想这么读得几年,他居然便精通道学,更因此而悟得了武功中的高深道理。他无师自通,修习内功外功,竟成为一位武功大高手。

当年黄裳就是成年后才修炼内功的,自然懂得如何解决成年人经脉淤塞问题。而九阴真经的易筋锻骨篇就是特别为解决这个问题创造出来的。

九阴真经里玄妙功法甚多,但只有这一篇是封于修无论如何也要得到的。所以虽然白衣女子毁了石刻文字,让封于修没有全部看完。但他已经是心满意足了。

九阴真经的易筋锻骨篇核心原理就是调用人体精气,以气化淤。也就是通过特殊呼吸法,将真气转化为温和的“化淤之气”。此气具有渗透性,可缓慢溶解经脉中的淤积,原理类似中医的“活血化瘀“,但效果更强。

修炼之法则是以意导气,运用意念引导真气运行,需要精准控制真气流向,针对性地疏通特定经脉。需要极高的精神集中力。

修炼时需要动静结合,配合特定的肢体动作,辅助真气运行。动作设计暗合人体经脉走向,动静结合可产生共振效应,增强疏通效果。通过调节呼吸节奏,平衡体内阴阳之气。阴气主柔,可软化淤积;阳气主刚,可冲开阻滞。

封于修前世精通多种内功修炼心法,又掌握金关玉锁二十四诀,对真气的掌控能力本来就异乎常人。看到九阴真经的易筋锻骨篇,顿时让他拍案叫绝,赞叹不已。掌握修炼方法自然是轻松过关。

就这样,封于修在马车上闭关修炼仅仅一个来月,就已经把自己经脉锻炼得差不多了。

马车一路西行,十余天后出了关中古道,进入甘陇行省。

随着越来越往西,路途的风景也发生了变化。绿树成荫的景色越来越少了,沙漠戈壁荒滩越来越多了,风沙也越来越大了。

直到出了玉门关,正儿八经的西北荒漠才呈现在封于修面前。

在浩瀚无垠的西北戈壁上,道路如同一道曲折的线,划过无边的黄沙和岩石。太阳炙烤下,砂石泛着刺眼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干燥的气息。远处的山峦被烈日晒得焦黄,仿佛是沉睡的巨兽。偶尔有几株顽强的胡杨树,枝叶稀疏,却坚韧地挺立在荒漠之中,见证着生命的顽强。

在这片寂静而苍茫的土地上,风声似乎成了唯一的旋律。它时而轻柔地拂过沙丘,带起一片细沙的轻舞;时而狂暴地席卷而过,留下一片飞沙走石的痕迹。偶尔有商队踏过,驼铃声响起,回荡在这片广袤的天地间,伴随着马蹄声和人的吆喝声,打破了这片土地的寂静。

这是一条充满艰辛与挑战的道路,每一寸土地都记录着旅人的足迹和故事。无论是冒险的商人、勇敢的探险家,还是寻求归宿的游子,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在这样的荒漠上,商队和旅人都是结成长长的队伍,一起行进。任你武功盖世,困在荒漠里,没水没吃的,一样会完蛋。区别只是武功高手能坚持时间长一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