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在顾怀瑾和苏瑶的大力倡导下,京城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

一时间,诗会、画展此起彼伏,文人雅士、丹青妙手齐聚一堂,挥毫泼墨,吟诗作对,碰撞出无数灵感火花。

街头巷尾,人们热议着最新的诗词佳作,悬挂在画廊中的精美画作也引得路人驻足欣赏。

文化的繁荣不仅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还吸引了四方宾客,让京城更添几分繁华气象。

女子学堂的声名也远扬四方。各地的世家大族、平民百姓,听闻女学子们的斐然成绩,纷纷投来关注目光。

不少有识之士深受触动,开始在当地效仿兴办女子学堂。

这日,苏瑶收到多封来自外地的信件,皆是询问女学创办细节与教学经验的。她与顾怀瑾商议后,决定派遣学堂中经验丰富的先生,前往各地协助建校。

临行前,苏瑶嘱咐道:“你们此去责任重大,定要将咱们学堂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传递出去,让更多女子有受教育的机会。”

在众人努力下,女子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在大江南北兴起。

每所学堂都根据当地风土人情,对课程进行了适当调整,既有传统的经史子集,也融入了地方特色技艺。

女学生们在学堂里汲取知识,茁壮成长,有的成为诗词大家,有的精于书画创作,在文化领域崭露头角。

而顾怀瑾在朝堂上,也积极推动文化相关政策,鼓励创作,扶持文化产业。

他时常与苏瑶交流各地文化发展情况,两人携手为国家文化繁荣添砖加瓦。看着国家在文化浪潮中蓬勃发展,顾怀瑾与苏瑶对视一笑,深知所有努力都化作了如今的锦绣盛景,而未来,还有更多美好等待他们去开创。

苏瑶深知,文化繁荣固然重要,但百姓富足、社会公平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

她把目光投向京城的平民百姓,开始深入街巷调研。她发现,许多平民虽有一技之长,却因缺乏资金和渠道,难以扩大营生。

于是,苏瑶联合城中商贾,设立小额贷款机构,为平民创业者提供启动资金,还牵线搭桥,帮他们打通销售渠道。

为了打破阶层壁垒,苏瑶倡导人人平等,不分三六九等。她建议取消一些针对平民的不合理税赋,让百姓休养生息。在公共场合,她以身作则,对平民百姓以礼相待,还鼓励官员们深入民间,倾听百姓声音。渐渐地,京城的风气为之一变,阶层之间的隔阂逐渐消除,平民百姓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顾怀瑾陪苏瑶漫步在京城街头,看到熙熙攘攘、安居乐业的景象,感慨道:“阿瑶,这一切都多亏了你。”

苏瑶微笑着说:“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也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只要百姓幸福,国家就能繁荣昌盛。”

两人相视而笑,携手走向更美好的未来,他们深知,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的道路永无止境。

天还未亮,苏瑶便起身,匆匆洗漱后,便召集幕僚商议计划细节。

她神色坚定,目光扫过众人:“如今要推动平民经济发展,首要任务是解决资金问题。诸位有何想法?”

一位幕僚皱着眉头说:“夫人,设立贷款机构虽好,可风险难控,要是有人还不上钱,那可如何是好?”

苏瑶沉思片刻,说道:“我们可以先对借贷者进行评估,根据其营生情况和信用记录放贷,同时提供经营指导,助他们盈利还款,如此一来,风险便能降低。”

随后,苏瑶马不停蹄地拜访城中富商。

在一间宽敞的客厅里,她诚恳地对一位富商谈道:“王老爷,平民百姓有诸多手艺,若能得到资金支持,不仅能改善自身生活,还能带动京城商业发展,于您也有利,还望您能出资相助。”

王老爷捋着胡须,面露犹豫:“这事儿倒是可行,可我担心收益……”

苏瑶连忙补充:“我们会制定合理利率,保障您的收益,而且这些平民发展起来后,消费能力也会提升,能为您带来更多客源。”

王老爷思索一番,最终点头应允。

解决资金问题后,苏瑶穿梭于大街小巷,了解平民的需求。

她走进一家小小的刺绣坊,坊主李婶满脸愁容:“苏姑娘,我们绣品做得好,可就是卖不上价,也没多少人知道。”

苏瑶安慰道:“李婶,别着急。我帮您联系大商户,把绣品放到他们店里寄卖,再给您宣传宣传,肯定能打开销路。”

李婶眼中泛起泪花:“真的吗?苏姑娘,您可真是我们的大恩人。”

在推行人人平等的过程中,苏瑶也面临不少阻力。

朝堂上,有官员反对:“自古以来,等级有序,怎能轻易更改?”

苏瑶据理力争:“等级之分不应成为压迫百姓的理由,如今取消不合理税赋,让百姓生活轻松些,国家才能安稳。百姓富足,才是国家之福。”

经过数月忙碌,京城平民百姓生活有了显著改善。

刺绣坊生意红火,李婶脸上满是笑意:“苏姑娘,多亏了您,我这刺绣坊如今订单不断,日子越过越好啦!”

看着百姓生活蒸蒸日上,苏瑶虽疲惫,却满心欣慰,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有了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