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 周瑾 蔡姣芝主编
- 1526字
- 2025-03-14 18:37:46
一、中医病因病机
咳嗽、咳痰,属中医学“咳嗽”范畴,可由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引起。外感因素包括外感六淫之邪,而饮食不当、情志不畅及肺脏自病等均为内伤因素。二者皆可引起肺失宣发肃降,引发咳嗽。《仁斋直指方》曰:“夫痰者,津液之异名”,指出痰是津液转化过程中的病理产物,是人体津液输布障碍所生,质浊而黏,随气流窜,致病广泛,见症多端。因而有“百病皆生于痰”“怪病多痰”之说。肺癌相关性咳嗽、咳痰多为本虚标实。脾虚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景岳全书》曰:“若劳伤肺气,腠理不密,外邪所搏,而壅肿者……名曰气瘤……夫瘤者,留也,随气凝滞,皆因脏腑受伤,气血乖违。”《黄帝内经》《金匮要略》《难经》《圣济总录》等古代医著中均有肺癌相关性咳嗽的相关描述,并有“肺积”“息贲”等称谓。《素问·奇病论》中“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提到的肺痈与肺癌咳嗽证候极为类似。《难经》:“肺之积,名曰息贲……喘咳,发肺壅。”宋代《圣济总录》提到“肺积息贲气胀满,咳嗽涕唾脓血。”以上古籍的描述均与肺癌相关性咳嗽、咳痰的表现极为相似。
(一)正气虚损论
正气,指体内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抵御外邪的一类细微物质。正气虚损论认为脏腑阴阳失调,正气虚损是患病的主要内在原因,正如《医宗金鉴》所云“虚邪不能独伤人,必因身形之虚而后客之也”。《景岳全书》认为“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外证医案汇编》中记载“正气虚则成岩”。这些都说明古人非常重视正气在疾病发病中的作用。肺、脾、肾三脏气虚均可导致肺气不足,加之嗜烟日久、热灼津液,或房事不节、精血内耗,均可导致肺阴不足,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外在邪毒得以乘虚而入,客邪留滞,气机不畅,血行瘀滞,津液不布,聚津为痰,痰瘀交阻,日久形成积块。
(二)痰瘀内聚论
中医学较早就认识到痰瘀与肿瘤发生的关系。《黄帝内经》指出:“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丹溪心法》中提到“人上中下有结块者,多属痰”。中医有“五脏六腑俱能生痰”之论,肺失宣降、脾失运化、肝失条达、肾失开阖,三焦气化失常等均可使津液不化,聚而生痰,痰又加重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和,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肿块内生,形成肺癌。韩宗刚认为,痰浊阻肺为肺癌发病之根,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致癌因素之一。由于痰浊阻肺,气血失和,导致痰瘀互结,久之则形成积聚肿块。可见,在肺癌的发病机制中,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三)邪毒侵肺论
脾虚运化失调,聚湿生痰,痰贮肺络,肺气抑郁,宣降失司,痰凝毒聚而形成肿块。《灵枢·刺节真邪》有云:“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于筋溜。”《儒门事亲》曰:“且积之成也,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或伤酸、苦、甘、辛、咸之食,或停温、凉、热、寒之饮,或受风、暑、燥、寒、火、湿之邪。”现代学者总结古籍,从邪毒方面论述肺癌的发病机制。其中,陈建梅认为肺癌形成主要由于邪毒留滞、饮食内伤、情志劳倦所致,正虚邪蕴是肺癌发病的基础,痰瘀蕴肺是肺癌的病理本质。
(四)其他
除上述三种病因病机外,有学者从伏气学说角度探讨肺癌的病因病机,认为伏气内蕴是肺癌发病关键致病条件,是癌瘤产生的特异病因,也是诱发正常细胞癌变的决定因素。还有学者从“络病”角度解释肺癌病因病机,认为“肺络痹阻”是肺癌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病机,因肺脉、肺络渗灌周身血气,通行荣卫,是肺司呼吸主治节的结构与功能基础。若邪阻肺络,则结聚成块,而络脉遍布全身,无处不到,也给肺癌转移和扩散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