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千古半帝李隆基

【千古半帝——唐玄宗李隆基。】

啥???

这句话一出,天幕前众人顿时都懵了。

千古……什么帝?!!

李世民脸色的一黑,没什么好的预感。

“唐玄宗,看来是我李唐皇室后来的皇帝啊……”在那辉煌璀璨的开元盛世之下,天下一片繁荣昌盛,物产丰富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再无贵物可言。百姓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们能够轻松地买得起任何生活用品,那些曾经被视为奢侈品的物品,如今都变得触手可及。家家户户的生活都充满了富足与幸福,隔三差五的就能吃上一顿肉食,这在当时可是极为奢侈的享受,然而在开元盛世,却成为了寻常百姓家的日常。

屏幕前,无数朝代的帝王们目睹了这一盛景,都不由得震动起来,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复杂而炽热的光芒。就连那赫赫有名的李世民都忍不住恍了一下神,怔然地望着天幕,仿佛被这盛世的光芒所震撼,久久难以回神。他喃喃自语道:“百姓能买得起任何生活用品,家家户户都能吃上肉……”在他的时代,虽然国家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要让百姓都吃上肉食,恐怕也很难做到,这在他看来简直有些荒谬。

这些帝王们大多是愚民疲民了这么多年,第一次学着对百姓好已是不易了。他们习惯了以国家的强盛和自己的威严为重,很少真正去关注百姓的生活。然而,当他们看到开元盛世的百姓生活得如此富足时,心中不禁泛起了涟漪。骤然间,他们又将自己与开元盛唐这样的盛世进行了对比,顿时让嬴政的心态有点崩了,他险些撂挑子不干。嬴政作为一代雄主,向来以霸气和果断著称,可面对这样的对比,他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李斯在一旁没忍住,悄悄地笑了一下,旋即又义正言辞地咳了两声,试图掩饰自己的笑意。他的脸跟锅底一样,眼中却充斥着狠厉和坚毅。他深知嬴政的性格,知道他绝不会轻易放弃。果然,嬴政很快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他挺直了腰板,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大声说道:“朕能一统天下,就能治好帝国!朕要做好的事情就从来没有失败过,早晚有一天,朕要让大秦百姓也都能吃上肉!”

他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充满了力量和决心。周围的臣子们也被他的气势所感染,纷纷挺直了腰杆,眼中露出了期待和敬佩的光芒。他们相信,只要跟随这位伟大的君主,大秦帝国一定能够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百姓们也一定能够过上像开元盛世那样的富足生活。

而屏幕前的其他帝王们,也被嬴政的这番话所触动。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统治,思考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开元盛世的景象仿佛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他们知道,要想实现这样的盛世,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只要心中有目标,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从那以后,这些帝王们纷纷开始采取措施,改善百姓的生活。他们减轻赋税,鼓励生产,注重民生,努力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而百姓们也感受到了帝王们的诚意,纷纷努力劳作,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个朝代都逐渐走向了繁荣,虽然未能完全达到开元盛世的水平,但百姓们的生活却实实在在地得到了改善,他们也能像开元盛世的百姓一样,享受到了富足和幸福的生活。

开元盛世的光芒,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后世帝王们的道路,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行,努力为百姓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嬴政的那句誓言,也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让后世的人们永远铭记着这位伟大的君主,以及他那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他只觉得头晕目眩,痴痴地盯着天幕,仿佛将自己也带入到了那个幸福安宁的朝代里去了。天幕上,那绚丽的光影交织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画面,展现出一个无比繁荣昌盛的时代,百姓们安居乐业,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安宁,让人不禁心生向往。

“人均九亩还多啊!!俺滴个亲娘啊,那什么开元盛世的人也过的太好了吧!!”身旁传来一声惊叹,那声音中满是羡慕与不可思议,仿佛在诉说着对那个时代的无限憧憬。说话的人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仿佛已经被那盛世的辉煌所深深吸引,无法自拔。

“是啊!俺都不敢想那得有多幸福啊!!九亩多的地啊!!”另一位也附和着,语气中带着一丝颤抖,那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是对那个时代人们富足生活的由衷赞叹。他们想象着自己若是生活在那个时代,该是多么幸运,能够拥有如此广阔的土地,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大唐可真是好啊!俺今晚上做梦可得向神仙好好拜拜,等到来生让俺托生到那儿。”又有人感慨道,话语中充满了虔诚与期待,仿佛已经将自己对那个时代的向往化作了一种信念,希望能够在梦中与那个盛世相遇,哪怕只是短暂的片刻,也足以让人心满意足。

然而,他却始终无法融入这欢快的氛围之中。明明画面上每一幕都在诉说着一个辉煌的盛世,百姓们的生活富足而美好,但他无论如何都高兴不起来,心中始终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不安。这种不安如同一团阴霾,笼罩在他的心头,让他无法像身边的人那样尽情地欢呼与赞叹。

“若真是如此盛世,天幕的评价又怎么会是那般滑稽的……”他皱着眉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天幕上的评价与眼前所展现出的盛世景象似乎并不相符,这让他感到困惑与迷茫。他开始怀疑,这盛世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者这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掩盖了某些深层次的问题。

他的目光渐渐变得深邃而复杂,思绪如同潮水般汹涌澎湃。他想起了自己曾经听过的那些关于千古半帝的传说,那个曾经雄霸天下却最终未能成就霸业的英雄人物。千古半帝的故事总是充满了传奇与遗憾,他曾经离统一天下的目标如此之近,却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而如今,他所看到的这个盛世,是否也会像千古半帝的霸业一样,看似强大无比,却隐藏着致命的弱点,最终走向衰败?

他的心中充满了疑惑与担忧,这种不安的情绪如同一根刺,深深地扎在了他的心底。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面对这个看似美好的盛世,也不知道该如何去探寻隐藏在背后的真相。但他知道,自己绝不能就这样轻易地被这表面的繁荣所迷惑,他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寻找那些被掩盖的事实,去揭开这盛世背后的神秘面纱。

周围的欢声笑语仿佛渐渐离他远去,他独自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之中,眼中闪烁着坚定而执着的光芒。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探索,但他也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揭开这盛世的秘密,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仿佛是为了回应李世民的狐疑,天幕突然像是遭到了重击一般,剧烈地震动了起来。那原本平静而庄严的天幕,此刻却如同被狂风暴雨肆虐的海面,波涛汹涌,动荡不安。围绕着天幕四周的金色小龙,原本威严而灵动,此刻却发出了凄厉的惨叫,那叫声如同撕裂了时空的裂痕,刺耳而令人不寒而栗。小龙的身上,一寸寸地染上了血一般不详的红晕,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所侵蚀,那红晕如同火焰般蔓延,将它们原本金光闪闪的鳞片变得暗淡而狰狞。

天幕渐渐漆黑了下去,原本明亮而辉煌的光芒被一层层阴霾所笼罩,仿佛是黑夜提前降临,将一切美好都吞噬殆尽。最上方写着“盘点四,千古半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字,此刻忽然像是被人泼上了一瓢血一样,字迹变得暗红阴沉,那颜色如同从地狱深处涌出的鲜血,带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那几个大字仿佛在颤抖,似乎也在为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而感到惊恐。

而原本写着“千古半帝”的后面,不知何时被加了一个括号。这个括号的出现,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巨石,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与宁静。画面也在此时重新洗牌,原本展现的盛世画面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混乱与荒芜。那曾经繁华的街市,如今空无一人,只剩下断壁残垣;那曾经欢声笑语的百姓,如今却陷入了无尽的恐惧与绝望之中。

隐隐地,从四面八方传来了百姓的哭嚎和惨叫声,那声音如同从地狱深处传来的悲鸣,充满了痛苦与无助。这些声音在天幕中回荡,仿佛要将人的心撕碎。曾经的盛世景象如同一场幻梦,被这突如其来的黑暗与绝望所打破,让人不禁怀疑,这一切是否真的发生过,还是只是虚幻的泡影。

李世民站在原地,面色凝重,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看着眼前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沉重感。他深知,这天幕的变化绝非偶然,而是隐藏着某种深刻的警示与暗示。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那被掩盖在盛世光环之下的阴影,正悄然浮现,提醒着后人,即使是再辉煌的时代,也可能隐藏着危机与挑战。老者一步步地往前走着,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沉重,仿佛每迈出一步,都承载着无尽的沧桑与悲凉。他的背影在天幕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孤独和凄凉,仿佛是岁月的长河中一颗被遗忘的石子,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风霜。在他那蕴含着无尽凄凉的背影之中,天幕徐徐展开,如同一幅缓缓拉开的历史画卷,渐渐地打出了一首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如同一声沉重的叹息,从天幕中缓缓传来,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直击人心。那是一种对破碎山河的哀叹,对离别之苦的诉说,以及对岁月无情的感慨。诗中的每一句,都如同一幅生动的画面,将战争的残酷、百姓的悲苦以及诗人内心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家幸则诗人不幸,乱世哀戚,无人堪说。”这句话如同一声低沉的呢喃,在天幕前回荡,仿佛是对诗人命运的无奈感慨。诗人在乱世中,以笔为剑,以墨为泪,记录着时代的沧桑与百姓的苦难。他们的诗作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却也承载了无尽的痛苦与悲哀。乱世中的诗人,如同孤独的行者,在黑暗中寻找着光明,却往往只能在绝望中徘徊。

天幕前,贞观君臣只觉得脑袋嗡鸣得很,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诗句和感慨所震撼。他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那战火纷飞的场景,百姓们流离失所,家园被毁,亲人离散。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痛苦,一种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的无奈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心生悲悯。

“好得很啊……”有人低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和无奈。他们深知,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当下的警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虽然贞观之治带来了短暂的繁荣,但谁又能保证,这样的乱世不会再次降临呢?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忧虑和不安,仿佛被这诗句所触动,开始反思自己的统治,思考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周围的空气似乎也变得沉重起来,君臣们沉默不语,只有那诗句的余韵在天幕前回荡。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感,有对过去的感慨,有对当下的反思,更有对未来的担忧。他们知道,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文学作品,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黑暗,映照出历史的兴衰与变迁。

而老者依然一步步地往前走着,他的背影在天幕的映衬下,显得愈发孤独和凄凉。他仿佛已经走过了千山万水,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却依然坚定地前行。他的脚步虽然沉重,但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有力,仿佛在告诉世人,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命运如何残酷,人类的坚韧与不屈永远不会被磨灭。

天幕渐渐暗淡下去,那首诗的字迹也逐渐模糊,但它的意义却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贞观君臣们知道,他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必须努力让国家走向繁荣,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老者的背影,如同一座灯塔,在黑暗中为他们指引着方向,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不再迷茫。很难想象,这便是不久前还繁华一时的长安城,那座百姓们富庶到都能吃上肉的巍巍古都。曾经的长安,街道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从各地汇聚而来,应有尽有。百姓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生活富足而安宁。然而,眼前的一切却如同一场噩梦,曾经的繁华景象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疮痍,一片荒芜。

天幕前的贞观君臣们,看着这熟悉而又陌生的长安城,泪水不由自主地滑落了下来。他们的眼中充满了震惊与悲痛,难以置信这便是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长安。那曾经的辉煌,如今却化为了尘埃,只留下一片废墟。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疑问,无法理解这突如其来的灾难。

“怎会如此啊!!到底、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位大臣哽咽着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绝望与不解。他们曾以为长安城的繁荣会永垂不朽,却未曾想到,它竟会如此脆弱地崩塌。

镜头中画面转过,两个面色惨白、枯槁无比的妇人躲在角落里,怀里紧紧抱着自己的孩子。她们的眼中充满了恐惧与无助,身体在瑟瑟发抖。她们的衣衫褴褛,头发蓬乱,脸上满是尘土和泪痕。她们的怀里,那颤抖着的孩子,眼神中透露出对食物的渴望,却只能无助地望着母亲。这便是易子而食的惨状,百姓们竟然被逼到了如此绝境,连最基本的食物都无法保障,只能做出这样令人痛心的选择。

而那位看似平易近人、一点架子都没有,被臣子骂了还会哭泣的帝王,也曾是踩着无数尸体从战场上厮杀出来的煞神。他曾经的英勇与果敢,曾经的铁血与柔情,如今却只能面对这满目疮痍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无力感。

汉武帝年间,刘彻紧紧地蹙起了眉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与悲痛。他曾经无数次听闻过饥荒年间的百姓惨状,但一切果然还是没有亲眼所见来得触目惊心。他看着眼前的画面,心中充满了愧疚与自责,仿佛这灾难便是他一手造成的。

卫青也长叹一口气,他的声音中带着无奈与沉重。“如此惨状,如何能叫人相信这是方才那个让人羡慕的大唐啊,真不知这个国家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大唐的惋惜与同情,也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感到困惑不已。

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疑问,大唐究竟是如何从繁华走向衰败的?是天灾还是人祸?是内部的动荡还是外部的侵扰?这些问题如同一个个沉重的问号,悬挂在他们的心头,让他们无法释怀。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兴衰,更是一个民族的苦难与挣扎。而他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只能默默地承受这沉重的痛苦,为那些无辜的百姓祈祷,希望他们能够度过这艰难的时刻,重新迎来希望的曙光。天幕之上,画面渐渐消散,如同被一阵无形的风吹散的烟雾,逐渐模糊。突然间,一行水墨大字出现在屏幕上,那字迹如同古老的符文,透着无尽的不详与肃杀之气,血红色的笔画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血腥而悲惨的历史。

【安史之乱】

这四个字如同一记重锤,敲击在每一个观者的心上。紧接着,泼墨一样的一盆鲜血将其覆盖,那鲜血如同从历史的伤口中涌出,将这四个字染得触目惊心。镜头骤然转过,从中间劈开,分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

左侧是载歌载舞的欢畅盛典,画面中,华美的宫殿里灯火辉煌,乐声悠扬,舞者们身着绚丽的衣裳,翩翩起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是一幅盛世的画卷,充满了繁荣与欢乐,仿佛大唐的辉煌永远不会消逝。

然而,右侧却是尸横遍野的人间惨剧。画面中,大地被鲜血染红,尸体堆积如山,断壁残垣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人们在废墟中挣扎,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令人不忍目睹的悲惨画面。这是一场灾难,一场足以让人心碎的浩劫。

【在这场惨绝人寰的浩劫来临前,大唐统计在册的人口约有五千万人,实际人口据记载已抵达八千万之多,而当时的世界总人口不过只有两亿人,可想而知当时的大唐是一个怎样庞大的帝国。】

这是一段令人惊叹的历史,大唐的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唐初李世民刚接手时的区区1600万人,几代人不知历经了多少艰辛,才让王朝繁盛至此。他们开疆拓土,发展经济,文化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大唐的辉煌,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整个世界。

然而,天幕徐徐一转,画面的基调黯淡了下来,右侧尸横遍野的画面渐渐扩大,占据了全屏。那血腥的场景如同一场噩梦,让人无法移开目光。

【而这场史称安史之乱的浩劫,直接导致了大唐人口锐减三千万之多!!三千万人,丧生在这场乱世之中!!!】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要知道,中世纪欧洲那场堪称毁灭性瘟疫的黑死病也不过才死了全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两千五百万。而安史之乱导致的三千万人口死亡,几乎相当于贞观初年总人口的一倍,开元盛世将近半数的人口。

更直观一点来说,几乎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个人要因为乱世失去生命。这是一场比瘟疫还要恐怖的大浩劫,一场让大唐从巅峰跌入谷底的灾难。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无数的生命在战火中消逝,无数的梦想在乱世中破灭。

天幕上的画面继续展开,那些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变成了废墟,那些曾经幸福的家庭如今陷入了绝望。这场浩劫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场对人性、对文明的考验。它让大唐的辉煌蒙上了阴影,也让后人对历史的兴衰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是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一段充满了血与泪的岁月。安史之乱,不仅仅是一个朝代的转折点,更是一个民族的伤痛记忆。它提醒着我们,和平与繁荣是多么的珍贵,而战争与灾难又是多么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