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这事不能再延迟了

  • 明代风云
  • 勤蚁
  • 2340字
  • 2025-04-09 14:42:14

2023年夏,燕京西郊。

深夜十点,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对撞机主控大厅依然灯火通明。巨大的实景沙盘闪烁着改造工程的实时数据,来自全球的科研项目正在排队等待实验窗口。

“小允,第19信道上的Y分支的系统误差失准了,这次结果先不用采集,有问题的地方我都圈出来了,”

朱齐揉了揉发酸的太阳穴,把标记好的记录递给手下的博士,“你再认真计算核对一下,我出去抽根烟。”

“好的,老板。”一个带着黑框厚底眼镜的家伙从屏幕前探出头来,抬手接过一叠厚厚的记录。

一道比黑框眼镜更显年轻的身影自中央控制室疾步而出。

黑暗中,打火机幽蓝火苗窜起的刹那,青雾已漫上鼻尖。他阖目深吸一口,烟头明灭间缓缓吐出一道绵长的烟圈。

他掏出手机,屏保上俨然是妻子和刚满两岁的女儿的照片,屏幕的灯光从他脸上慢慢映出了温暖的笑容。

信息是妻子发来的,消息写着:“别熬太晚,我们先睡了。”

“12点前准时回。”他笑着回复。

朱齐,32岁,国内高能物理青年领军人才,国家重点K项目带头人,实在年轻得不像话。

但,照他父母的话说,小朱同学小时候其实有些愚笨,父母甚至打算长大后将他送去新某方,学一门炒菜手艺,好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自从9岁的某一天开始,朱齐一夜之间就变得聪明起来。

各科成绩就恰似那刚开盘的新股,一字涨停不说,尤其是他的记忆力进步得有点夸张。

最直观的感受是,原来连早餐吃的啥他下午都记不清。后来,连开学新发的课本,他只需要看一遍就可以准确复述。

很快,他就成了周围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诸多事迹引起旁人啧啧称奇。

比如,初中时期,在课余时间他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到市图书馆看书,结果去了半个学期便不去了。大家一问原因才知道,他全部看完了。

和他一起去的同学是一个都不肯信。

暗自嘀咕:大家都是一起去,我们连馆藏小说目录都没看完,你说整馆图书都看完了,吹牛也得有个度,比复印机还牛?

这些同学便与他打赌,结果这家伙连书中插图人物裙摆有几个褶都可以准确复述,内容更是倒背如流。

那个学期剩下的日子,朱齐的午餐特别丰盛。

“哪有什么天才,不过是笔记比别人厚。”父母展示着儿子成箱的笔记本时,总这么解释。

老师却记得更清楚:“他连我上课打哈欠的次数都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小朱同学坚信,可能这也是他记忆力天赋异禀的一方面原因吧。

后来,受到那个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口号的影响,朱齐同学对理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天赋的加持下,没过多久,他便让人瞠目结舌的物理、化学、生物学三门学科的竞赛成绩,提前被保送去了全国顶尖的燕华大学。

当然,过程中不知道是被哪个老师忽悠(推荐),后来他选择了化学生物学、核工程与核技术双学位方向。

在燕华取得硕士学位后,便被国家公派赴美开展博士研究。第三年时,因为测算出大质量相对弱作用粒子,获得了高能物理学博士学位。由于当时留学签证申请的是五年,本着机会不浪费的理念,他饶有兴致地把MIT的其他自然学科也旁听了个七七八八。

再后来,国家科学院决定对他的工作进行重点支持和培养。

自那时起,朱教授就带领着研究所团队在研究所做高能物理研究,这个时候他才29岁。

主控大厅外,他仰着头看天,今晚气象条件不太好,只能看到几颗星星在泛红的云层中闪烁。

“又要来了!”他长叹一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天准时在夜里十点,他脑中不自觉地会涌起一段画面,就像定时播放的短视频一样。

那也是一个深夜,模糊的视角在晃动中观察到,在一间烛光摇曳的房间里,有一人身着睡衣(大概可能是)蜷缩在地上挣扎,看不清脸。

只见被子散乱在床,旁边桌椅打翻在了一地,那人双手掐住自己的喉咙,似乎是想想大声呼救,奈何发不出任何声音,很快便一动不动了,只留下呕吐了一地的污秽物”。

视频仿佛是匆忙之中粗造滥制的,画面相当不清晰。

但是,冥冥中仿佛有某种特殊的联系,疼痛感像使用了超级光纤传输一样,同步没有失真地传导到达他身上,一点也没有延迟。

顿时间感觉喉咙、食管中传来犹如火烧般的灼痛,五脏六腑也不停翻滚,脑袋里还仿佛有什么东西要炸裂开来。

是的,他掐着表算过,尽管这段画面每天在脑海里出现只有3.75秒,却如地狱般恐怖。

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脑部或者中枢神经系统是不是出了什么大问题,赶紧奔赴各大著名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把他大脑乃至全身都里里外外都检查了一遍又一遍。

众多医院的结果惊人一致,除了“右眼散光50度”的结论外,连尿酸、低密度胆固醇都不高。

但是,犹如玄学的神经外科,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的合理性。

如果是别人,要么准备组织亲朋吃席,要么选择躺平。

但是朱齐不是一般人。

作为一个具有研究精神的科学家,为了彻底搞清楚这脑中视频的来龙去脉,他开始查阅资料。

那段时间,他跑遍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认真阅读了大量文献,连奈何视频时长太短,线索极少。

只能根据桌子、凳子形状分析,这段剧情很可能发生在明代,一位食物(当然也有可能是药物)中毒者的最后记忆。

除此之外,毫无头绪。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非智也。

所以,这事没有困扰朱齐同学太久,他是如此乐观的人,肯定不属于组织亲戚朋友吃席的那种。

生活还很美好,有许多需要他认真去做的事,还有许多需要他认真去爱的人。

反正横竖就几秒,逐渐适应了每晚刷视频到脑袋爆炸的他,转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中去了。

门口外,手中的烟很快燃尽了,等了许久的他发现那可怕的视频并没有出现。

早已习惯了这段经历的他还有些不适应,只能在门口垃圾桶掐灭烟头,准备转身回到中央控制室。

突然耳后一阵短促的警报声响起。

朱齐冲向主控室的脚步突然凝滞,他看见自己的影子正在地板上溶解。

暗红色粒子流如舞台追光笼罩全身,物质分解时的酥麻感从指尖蔓延到心脏。

在意识消散前的最后一秒,朱齐终于看清操作台上闪烁的代码——那根本不是对撞机的控制程序

原地只剩下主控大厅墙上“这件事不能再延迟了”一行大字褶褶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