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温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长期防治温病实践经验的总结。历代医家在对温病进行诊治和预防的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温病理论认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治疗当今传染病的实践中发挥了举世瞩目的重要作用,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关注与重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特色优势,对于当今提高传染病的防治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需求和重要意义。有鉴于此,笔者注意到历代温病代表性医家的学术经验,是温病学理论认识与实践运用的鲜活体现。笔者在总结近20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编撰出版了学术专著《温病论治探微》和《温病理法析要》二书。
笔者在教学工作和临床实践中发现,理论与临床虽然互为补充,但是初学者往往将二者脱节,难以做到快速统一,此时就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的奠基与理论分析的指导,而医案恰恰扮演了此角色,集二者于一身。清代医家周学海这样评价医案“宋以后医书,惟医案最好看,不似注释古书之多穿凿也。每部医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处,潜心研究,最能汲取众家之所长”。明代医家孙一奎同样给予了医案高度的赞赏,“医案者何?盖诊治有成效,剂有成法,固纪之于册,俾人人可据而用之。如老吏断狱,爱书一定,而不可移易也”。足以证明医案的重要性。因其为医家诊治过程的完备记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医案是医家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的直接体现,更能诠释医家在诊治过程中的辨病辨证思路、望诊脉学心法、选方遣药原则、愈后防瘥体会等。历代名家温病医案是理法方药有机融合的真实纪录和经验结晶,值得研究和借鉴。
本书以时间为轴,分为上、中、下三篇,囊括多种常见疾病,回归历史情境,进行总结分析。上篇为“温病奠基时期医家医案”,精选了汪机、缪希雍、喻昌的医案;中篇为“温病形成时期医家医案”,精选了叶天士、薛雪、刘奎、吴瑭、王士雄、雷丰、柳宝诒的医案;下篇为“温病发展时期医家医案”,精选了张锡纯、程门雪、赵绍琴、王乐匋、李士懋的医案,共15位历代温病医家230则医案,在基于临床真实世界的前提下,重点评析其临床施治过程中源于经典的思维,审因论治的思路、理法方药的特色、配伍化裁的技巧,从而展示其左右逢源、效如桴鼓的高明所在。严格地说,名医医案是医家们记录其临床所治疗的典型、复杂、疑难病案例,主要是供自己、同道、后人参考学习。通过这些典型的温病医案分析,可以使中医大家的临床经验、思路方法、学术思想得到很好的传承,也可以使研究者在临床诊治疑难危重病症之际得到启发。好的医案,诚能使人开卷有益,学者能借以登堂入室,亦可温故知新,发掘有益的临床辨病辨证、选方用药的经验,从而形成自己临床和学术的理法方药体系,更好权衡自己理论与临床技术方法的短长,以期达到审偏知弊,补偏救弊。何况许多温病医案在于案例本身的特殊性,如疑难、危重病症的成功治疗,医者针对关键的病机证候,准确治疗,扭转病机、逆转病势。或虽为普通疾病,治疗别出心裁,创新诊治思路方法,得到更好的疗效,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经验与智慧。医案之意义,在于示人以辨证论治之规矩、圆机活法之变通、理法方药之依据。但因本书所选医案历史跨越从明清至当代,为尊重医案原貌,并未对不同时期医家医案中药物名称进行规范统一,以原医案为准。
温病学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涵盖范围较广,不仅是对外感温病的诊治,还包括对中医内、外、妇、儿各科的辨证用药的指导。
本研究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团队成员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编写任务。但是,由于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难免存在许多不足和欠妥之处,恳请同道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利不断完善和提高。
在此书即将付梓之际,衷心感谢一直指导支持我的许多领导和老师。特别感谢恩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景源教授,在学术研究上对我的指导,并在百忙之中欣然为此书作序,给予我许多鼓励和鞭策。谨在此,对所有支持和关心我的人一并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岳冬辉
于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