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益州的重要官员主要包括刺史和太守。在此时期益州作为十三州之一,再加上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同其它每个州一样都设有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刺史的职责主要是监督地方官员的行为,确保他们遵守朝廷的法令和规定。具体到益州,刺史是负责监督益州内各个郡的太守和其他官员的。太守则是具体负责管理益州内各个郡的行政事务,包括税收、治安、农业等。这些官员在汉武帝时期都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官员,他们的职责和权力范围明确,确保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此外,汉武帝时期还设立了司隶校尉,负责监督京师及周边地区的官员行为,确保他们的行为符合朝廷的规定。虽然司隶校尉并不直接管理益州的官员,但他们的存在也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严格监督和控制。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蜀郡地区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交通等方面。总而言之在汉武帝时期,蜀郡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蜀郡作为益州的州治,是西南地区的重要政治中心。蜀郡的郡治设在成都县,这里是益州的州治和蜀汉的都城,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捷。蜀郡地区经济繁荣,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土地肥沃,水网密布,农业和工商业发达。蜀郡是蜀汉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兴旺。主要农作物包括稻、麦、豆、麻、棉等,手工业方面,成都平原的丝绸、绿松石、银器等制品非常有名。
汉武帝时期由于这位皇帝陛下特别注重自己老祖宗的这块发祥地,所以益州全境特别是蜀郡地区的交通得到了显著改善。为此,汉武帝刘彻是很舍得去花费巨资的。岷江及其支流湔水、寿阝水穿行其间,自西北向东南流淌,形成了便利的水路交通网络。此外,蜀道、南北街、大道等道路的修建使得内部交通更加便捷,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蜀郡地区经历了显著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以及行政区划的进一步完善上。农业方面,蜀郡地区特别是成都平原,因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农业发展。在这一时期,巴蜀地区的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农作物包括稻、麦、豆、麻等,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提升。手工业方面,蜀郡地区的手工业也非常发达。例如,成都平原的丝绸生产在当时就享有盛名,此外还有绿松石、银器等手工业制品也很有名。这些手工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还提高了蜀郡地区在全国的地位。在行政区划上,西汉汉武帝时期对蜀郡地区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虽然蜀郡在秦代就已经设立,但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对西南夷的开发,蜀郡的管辖范围可能有所调整,以适应新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同时,汉武帝还可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蜀郡地区的治理和开发。而上述的这些发展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还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巴蜀地区的地形地貌个性鲜明很是独特,简单来说其地形特征主要包括山地、盆地、丘陵和平原等多种地形类型,这些地形特征对当地的气候和农业生产有着显著影响。巴蜀地区地处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地形多样,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位于亚洲中南部,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盆地内部地势低矮,海拔在250米至750米之间,周围被山脉环绕,包括巫山、大巴山、横断山和大娄山等,海拔多在1000米至3000米之间。盆地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平均温度在24~28℃之间,冬季平均温度在4~8℃之间,年降水量在1000~1300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巴蜀地区的山地特征显著,西部主要是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地势高峻,山峰层叠。这里有世界闻名的岷山和四姑娘山,岷江和嘉陵江也在这里发源。东部则是四川盆地,地势相对平坦,但也有许多小山丘和丘陵地形。盆地内有成都平原和绵阳盆地,适宜农业和人类居住。此外,巴蜀地区还拥有众多湖泊,如洞子湖、泸沽湖和理塘湖,这些湖泊被山峦环抱,增添了自然美景。这些地形特征不仅赋予了巴蜀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也对当地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巴蜀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气候条件使得该地区成为中国重要的水稻和油菜籽产区,同时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巴蜀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战略位置上。
1、地理特征
巴蜀地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该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长江及其支流嘉陵江、岷江等流经该地区,为巴蜀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2、战略位置
巴蜀地区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屏障:巴蜀地区四周被高山环绕,形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西面和南面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东面有巫山,北面有秦岭。这种地形使得巴蜀地区易守难攻,历史上多次成为重要的军事据点;
(2)水路交通:巴蜀地区的水系发达,长江及其支流为巴蜀提供了便利的水路交通。历史上,通过水路可以迅速将物资运往关中地区,为秦国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后方基地;
(3)资源丰富:巴蜀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尤其是四川盆地,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农业条件使得巴蜀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
因此,巴蜀地区在军事上具有极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地理位置、经济资源和历史上的军事作用等方面。
首先,巴蜀地区地理位置极为险要,形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巴蜀之地四周环山,易守难攻,历史上多次成为割据势力或中央王朝的重要据点。例如,秦国在取得巴蜀地区后,能够从侧翼攻击楚国,最终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这种地理优势,使得巴蜀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其次,巴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农业资源,这使得它成为重要的经济和军事补给基地。历史上,巴蜀地区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粮食产量丰富,能够为军队提供充足的粮草补给。例如,楚汉争霸中,刘邦依靠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的资源支持,最终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这种经济上的自给自足能力,使得巴蜀地区在战争中具有极强的战略价值。
此外,历史上多个政权都曾将巴蜀地区作为重要的军事基地。很多历史事件都表明,控制巴蜀地区对于争夺天下具有决定性作用。巴蜀地区的军事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上多次作为重要军事据点的经验。这些因素共同使得巴蜀地区在军事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成为历代争夺的焦点。
讲到了这里以后,刘从戎对鲁贺阳说咱们大汉朝的高祖爷也正因为在与项羽争霸之前获取到了巴蜀之地,所以才使得自身抢得先机立于了不败之地。说到自古以来与巴蜀有关的战争,我觉得战国时期秦国秦惠王灭巴蜀是最为精彩的。话说在公元前318年,秦国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简直是“家里有矿”。然而,强大的秦国却引来了周边五国的“围攻”。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合发起了对秦国的进攻,史称“五国伐秦”。这可真是一个“众志成城”的壮举,五国联手则显得气势如虹。然而,秦国的实力并非浪得虚名。面对五国的联合进攻,秦国的将领们可谓是冷静应对,毫不畏惧。就像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面对敌人如潮水般的攻势,微微一笑,心中暗道:“来吧,我不怕!”最终,秦国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卓越的战略指挥,成功击退了五国联军。这场战斗就像是一场激烈的比赛,最后的比分自然是秦国战胜五国联军。此战后,秦国不仅巩固了自身的国力,更是腾出了手来,准备进行更大规模的扩张。虽然联军失败了,但联军攻打秦国松动了秦国在陇西地区的统治,义渠蠢蠢欲动,发兵攻打秦国边境。秦国东方有联军、西方有义渠,形势非常严峻,根本就承受不了一次大败。如果秦王发兵攻打巴蜀地区失败,那义渠和联军分分钟卷土重来。围绕着秦国扩张方向的问题,秦国展开了一次政议。秦相张仪认为秦国应该攻打韩国,继而包围洛阳,挟天子以令天下。张仪毕竟只是个秦相,对军事一知半解的,甚至都可以说是纸上谈兵。
将军出身的司马错实名反对张仪的伐韩建议,认为秦国攻打韩国必定会让魏、赵心生“唇亡齿寒”之意,届时三晋必定会抱团取暖。秦国如果不能短时间灭了三晋,那势必会长期深陷战争泥潭,导致国力空耗。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巴国和蜀国互相攻击,都来向秦国搬救兵。秦惠王想乘机伐蜀,但是又感到道路险峻,大军难以到达。恰在这个时候韩国又来进攻秦国。到底是伐蜀还是伐韩,秦惠王犹豫不决。大将军司马错请求伐蜀。而丞相张仪则认为不如伐韩。秦王让两人分别述说理由。张仪说:“要想争夺名声就要到朝堂上,要想争夺利润就要到市场上。如果我们亲善魏国、楚国,让它们不背后捅刀子,我们就可以攻下韩国的新城、宜阳,占领三川之地,这样就可以直接到达东周的郊野,从而可以控制东周朝廷,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这是成就王业的正道。现在不去讨伐韩国,反而去攻打巴、蜀这种荒蛮的地方。这是与成就王业背道而驰了。”司马错说:“不是这样子的。我听说要想国家富裕务必要扩大领土,要想兵力强大务必要老百姓富裕,要想成为王者务必要提高道德修养。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王业自然就建立起来了。现在大王您的领土还很狭小,老百姓还很贫困,所以我认为应该先从容易做的事做起。现在蜀国虽然是荒蛮的地方,但土地肥沃,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正好现在它的国君像桀、纣一样暴虐,老百姓都很痛恨。秦国这个时候进攻蜀国,那就像豺狼追逐羊群一样。
得到它的土地足以扩大我们的领土,取得它的财货足以让老百姓富裕,秦国大军一到,蜀国的老百姓都很欢迎拥护,占领这样一个国家而天下人都不会认为秦国很暴虐,也不认为秦国很贪婪,这样我们就名利双收,而且又有制止蜀国暴乱的好名声。而如果进攻韩国的话,名声不好不说,而且也未必会获利。不但名声不好,而且还会招来天下人的反对,这样秦国就很危险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东周国虽然虚弱,却名义上仍然是全天下公认的天子所在地,而且它跟韩国、齐国相邻。周朝廷自知将要被秦国灭亡,韩国自知将要失去三川之地,他们两国就会合谋,并且向齐国、赵国、楚国、魏国等求救。这样秦国就很危险了。所以不如伐蜀有利。”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派大军伐蜀,仅用了十个月就占领了巴、蜀。从此巴、蜀就成为秦国的大后方,特别是在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后,巴蜀更是成了“天府之国”。后来秦国东出争霸天下的时候,巴蜀源源不断地提供粮草和兵源。最终到秦始皇的时候终于伐灭六国,一统天下。秦国之所以能成为战国最强国,可以说伐蜀这一正确的战略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蜀地天然适合割据,有着超高的防御属性。一般不是本地人内部出问题,外部很难有机会能掺进来。蜀地内乱,对秦国来说就是一个百年机遇。
而秦惠王的担心有没有道理?当然是有的,只因为三个字:蜀道难。秦人要想入川,大概有五条路: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但是后两条路,那基本不算路,大部队很难行军。实际能选的也就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这三条。祁山道需要绕路到陇西高原,路长还不好走,运粮噩梦。褒斜道,虽有褒水,但水流过急无法行船。综合下来,陈仓道成了最佳方案,但这也是瘸子里面挑将军了。道路险峻,军队回旋余地就很小,很容易被伏击。大部队施展不开,别人阻击派一个小股部队即可。就算进入到了汉中盆地,进入成都平原,还要经历一段同样的地狱级行军。剑阁关、白水关、葭萌关那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况且那时信息传递不发达,蜀地实际信息情况,秦国未必完全清楚。万一走一半,人事情解决了,你咋办?万一苴国后悔了,咋办?就算拿下了,蜀地方便管理吗?管理需要付出多少人力物力成本?一揽子问题。张仪就出来劝秦惠文王的这套说辞,是基于自身利益出发的。作为纵横家,连横政策极大减轻了秦来自东方六国的压力,东出才能彰显其价值所在。固然各种风险客观存在,但无限风光在险峰!高风险必然伴随着高收益,司马错就看到了这背后巨大的收益。司马错是商鞅之后秦国第二个,深刻认识到土地对于农耕文明重要性的人。来看看这哥们是怎么给秦惠王说的。我们知道土地是生产材料,兵源来自于民,物资来自于百姓的劳作,你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就是土地和老百姓。
首先,司马错给秦惠文王讲清了伐蜀的根本原因。蜀国富庶,土地广大,可以获得大量的土地和百姓,于国有大利。第二,论证可行性。司马错告诉秦惠王,我们国力比他们强太多,趁他乱,打他们就是爸爸打儿子,无压力。第三,详细分析了国际形势,再一次论证可行性。告诉秦王,我秦国伐蜀是师出有名,是来调停和议,禁止暴乱的,他东方六国找不到什么话柄,不会来干预我们,更不会认为我们秦国贪利残暴。第四,阐述伐韩的危害。告诉秦惠王,攻打韩国,劫掠周天子,有失大义名分,这是会引起诸侯众怒的,这事儿咱们目前还干不了。在张仪和司马错激烈的辩论中,秦惠文王很清楚的认识到,就目前以韩国的国力,断然不是秦国虎狼之师的对手。攻克韩国后当然可以继续向西,进而逼迫周王室,达到挟天子以令天下的效果,但这无疑会使秦国迈的步子太大。秦惠文王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他也不想让秦国成为众矢之的。如果真的这么做了,山东诸国肯定不会放任秦国攻打韩国,反而他们会打着“勤王”的旗号共同讨伐秦国。此时的秦国虽然在日益强盛,但是远远还不具备兵出函谷,和山东诸国决一死战的条件。反观巴蜀两地,自古以来土地肥沃、沃野千里而却无人问津,再加上巴蜀之地位于秦国和楚国之间,处于战略要冲的地位。巴蜀看似不起眼,若秦国吞并巴蜀两地后,可以使其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