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牧牛图1
- 宁同学,我对你心动了
- 陌言葛蓝朵
- 1029字
- 2025-03-15 08:14:42
十二位菩萨个个端庄典雅,风姿绰约。
她们柔和的目光,微微后收的嘴角,以及脸上那洞察一切的浅浅微笑,无不透露出内心的恬静与优雅,彰显出超凡绝尘的气质。
她们脸部的肌肉丰满细腻,富有童颜肌肤的质感,仿佛在细润的肌肤下有血液在缓缓流动。
她们的轻纱薄裙、璎珞飘带随着身体的起伏转折而微妙变化,展现出优美的韵律感,令人陶醉。
可以说,古代的艺术家们赋予了这些冷冰冰的石头以艺术的生命力,创造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品。
————————————
东崖以禅宗思想为脉络,牧牛图组雕堪称旷世杰作。
《牧牛图》位于宝顶山石刻的圆觉洞左侧,这是一处龛高5.7米、宽29.1米的宏大石刻作品,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宗教内涵。
这组造像以其浓郁的山野情趣和豪放的刀法,成为禅宗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禅宗,作为印度佛学与中国玄学交融的产物,是最具我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它在中唐以后逐渐兴起,到了宋代已经发展成一枝独秀的局面。
禅宗的教育理念重在启迪人的智慧,强调“自悟、体认”,主张通过内心的自我觉醒来达到修行的目的。
禅学者们认为,“心”是绝对的主宰,是一切修行的核心。
他们将“自性”与“佛”划上等号,认为成佛不需外求,只需“识得自性即是佛”。
在禅宗的实践中,修行就是生活本身,是人与自然、人与内心和谐共处的过程。
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充满“人性”的耕牛,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禅学者们“禅思”的对象。
以牛喻禅,曾经在禅林中盛极一时。
这龛《牧牛图》全长约三十米,是我国罕见的长卷式组雕。
根据碑文考证,它是以北宋杨次公(杨杰)的《证道牧牛颂》为蓝本雕刻而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佛教禅观的修证过程。
整龛造像一共刻有十个牧人和十头牛,牧人代表修行者,牛则象征着修行者的心。
驯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
每一个牧人和每一头牛都代表着修行者在不同阶段的内心状态和修行境界。
从最初的桀骜不驯到最终的驯服顺从,牛的姿态变化反映了修行者内心的成长与升华。
全龛造像共分为十二组,每一组都生动地展现了修行者心灵修炼的不同阶段:
第一组“未牧”深刻地揭示了心灵最初的原始状态。
佛家认为,未经调伏的心灵就如同未被驯服的野牛,充满了桀骜不驯的野性,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而剧烈波动。
这种状态就如同一个缺乏修养的人,稍遇不顺心的小事便会暴跳如雷,完全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
在造像中,第一头牛因受到外界刺激而猛然冲出栅栏,昂首挺胸,犟着脖子,拼命朝山间狂奔,而牧人则在后紧追不舍,双手死死拽住缰绳,正使出全身力气试图将其往回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