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群里,大家又谈到了,电影市场的问题。
可以从电影业界和业外的来套路。
业外的比较简单,就是消费预期。也就是除了常规电影院观众之外,还需要一些路人,散客,就是那种一年可能一部都不看的客人,这类客人多半也是靠亲朋好友或者单位福利啥的,请他们看的;还有一类就是超级爆款,也就是所谓的凑热闹、跟风客,这种就容易出现破纪录的现象级电影,比如今年春节的《哪吒2》。其实这后两类是不影响基本盘的,反而是大盘的意外之喜。
所以消费预期,主要是说的常规电影观众,就是电影基本盘,这类人,容易受到收入、电影质量、兴趣转移的影响。这三个影响因素都是很致命的。收入降低,必然会影响消费欲望,电影又不是刚需,虽然单价看来不是很高,但要省起来也容易;电影质量不好,那么直接减少进场次数,一年进场20次和10次,明显不一样;随着认知的提升、扩大,甚至审美的转移,可能有其他替代品比如小说、电视剧等。
前面收入这个,业界无法控制,但是电影质量和兴趣转移是可以控制的,就是多拍观众爱看的题材,并保持一定的质量,而不是题材观众不喜欢,拍的质量还普通,普通就算了,可能还侮辱观众的智商,那不是更赶客吗?还有就是选的阵容,没有化学反应,也没有路人缘,完全不做角色匹配和观众调查,比如塞一些资源咖,有演技好看就算了,那种难看还演技差的,是怎么好意思捧的?
感觉说到业界内容了,所以上面那句应该在业界里边来讨论。补充点业外的,意思就是投资的时候,要看整体大盘来调整投资规模,当然业内也是,只是逻辑要换成平衡,就是投资和产出,保持一个微利状态,太多不好,亏本也不好。
在保持产业稳健同时,要做到新陈代谢,要有生态思维,不要只管今年赚钱,未来就不管了。
新陈代谢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题材多元,就是一个题材不要一年拍太多,有些题材需要间隔3-7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有好卖相,因为观众看的是新故事,要是题材过于标准,套路太明显,那就不适合年年拍,看一部就等看十部,那就没有必要死磕,而且要切换平台,比如消防题材或者港片里边的警匪片,就是说的这种一种是单一故事,还有就是拍的泛滥,导致疲劳。
一个是人才更迭。昨天群友说,现在内地是导演中心制,意思就是投资人的钱,投资给导演后,就无法控制了,能不能赚钱,都看狗屎运,而且投资人还没有干涉的权限,那的确不合理啊,毕竟大部分是商业片,那投资人肯定要有控制权的,至于投资人找的监制的能力,能不能控制电影的品质,那不管导演的事,所以有点矛盾的地方,就是内地的导演似乎都是艺术派那种,就是有一点深度内涵的要求,不想做纯商业娱乐片,就会出现商业和艺术两头都吃不到,那必然会扑街。所以商业片和艺术片,我可以分成两个投资逻辑来看。
商业片的投资,投资人一定要拿到控制剪辑权,甚至怎么拍的细节都能控制,导演就是一个打工的,只要你有合格的导演技能,都可以符合。这类肯定是指望赚大钱的,那么可以高投资,符合市场规则。
艺术片的投资,这类不指望赚钱,目的是培养新导演,或者走奖项的导演,走低成本路线,给他们锻炼的机会,或者突破电影拍摄技术的限制,这类需要靠商业片赚到钱的来补贴。
可能商业片的工作者不服,我做的工作,赚到的钱,为什么要补贴不赚钱的?这就需要集团公司来做调控了。这类商业工作者,我的建议是,自己去单干,不用加入集团公司,就可以独享收益。要是加入集团公司,就要为电影产业的未来做规划,有可能自己就靠这个规划走出来的人,凭啥不反哺给新人呢?没有当初集团的资源,你怎么出道的?做人不能忘本。你可以觉得给自己赚够了,自己出去单干,拿自然就无所谓了,没有反哺行业新人的打算,原则上是没错的,只是我会谴责你。不仅仅是导演,而是这个产业链上的所以人,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等自己年纪到了,或者存够了钱,这时候,还不乐意带新人,我是不理解的,当然带人肯定累,那就不带多了,带一次?或者你靠被人带你多少次起来的,你就回馈几次如何呢?做完了,随便你怎么发展。
现在问题就是很多公司或者大环境,都是不给新人机会,我是很费解的,老家伙的欲望也太大了,老站着位置不挪,甚至连配角都不愿意当,60-70岁了还霸着主角不放,有人还给说,要不是祂演,观众都不看啊,你真是当观众是傻的吗?老登的确是有一些带货的潜力,但是也得看品质啊,要是品质不好,哪怕一部电影就你的独角戏,也没人看啊,还不是一样赔钱?那老登,为什么不爱带新人呢?是怕新人都起来了,影响自己的地位和收益?不至于吧,都退休的年纪了,还在乎这个,我费解!
新人肯定也不是全新人的做法,而是有一定的配置,尽量给新人更多展示的机会,而不是一部戏,全是老人。导演、主角等都不能是那种圈子或者排列组合的模式,可能开始2-3年能吃到一些甜头,但久了呢?观众也会疲劳,甚至厌倦,所以不要做这些蠢事,除非你是超级有魅力的人,否则一旦被观众抛弃,可能很难爬起来,所以这时候,是不是要广撒网,多结善缘,多跟不同的人合作,想二次合作、三次合作,是可以的,但是最好有个间隔期,起码7年吧,这叫七年之痒。
还有题材上的丰富性,现在很多题材,不够丰富,也可能是丰富了,但是因为阵容的配置不合理,吸引不了人,所以导演或者演员,都要多尝试题材,也不要死磕一个题材,别以为自己是动作巨星或喜剧巨星,可以一招鲜,这类顶级人才,就是一根手指数,可能都没有,那么多尝试题材,才能发现自己的能力宽度,可能这个对演员比较合适,导演不好说,导演可能还是专业点好?导演在一个题材上做到极致后,采取探索新的。演员也是可以,但是演员明显要求的变化会比导演更多一些。
还有就是制作数量和质量上,也要一定的保底标准。因为低于这个数,可能概论规模论,就无法起作用了。比如题材不一样,但水准都是行业70分水平,一年一个集团公司制作20部,能爆一部,比如30亿,其余19部不是陪衬,而是基础,概论就是5%。也就是说,要是片方误以为只做爆款这类项目一部就可以了,其他19部就不拍了,那肯定是不行,因为一年一部,概率5%,近似值为0部,而不是一部,这反而是高风险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