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犹太流亡者笔下的中国故事在线阅读
会员

德语犹太流亡者笔下的中国故事

綦甲福 徐冠群主编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文学文学理论10.2万字

更新时间:2025-03-04 18:02:11 最新章节:注释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二战”前夕,在德奥犹太难民无处避难的情况下,中国向他们伸出援手。在流亡中国期间,犹太流亡者真正接触到了中国的风土人情,打破了原有的刻板印象,产生了新的更真切的认识。他们在上海及中国其他地区开展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如文学创作、创办刊物、演出戏剧,不仅团结了在华犹太流亡者,帮助其融入中国社会,而且也为当地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本书搜集翻译了犹太流亡报刊(如《上海犹太纪事报》《八点钟晚报》《犹太信息报》等)中的杂文、小说、诗歌等,文章虽短小精悍,却展现了丰富的视角,塑造了立体多维的中国形象。此外,本书也收录了犹太裔德语作家、戏剧评论家沃尔夫冈·哈达的两篇短篇小说,以及德国作家、戏剧学家卡克斯·路德维希·莫尔赴华途中和在华期间与妻子的信件。这些文学作品由身处中国的犹太流亡者所作,更具时效性、真实性和说服力,在呈现犹太流亡者生活和心理诸多面向的同时,也有利于读者了解当时的德语犹太流亡者对中国的文化认知,为国内的犹太流亡历史和文学研究提供新素材和新思路,并且也有利于加强我国文化自信建设,对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上架时间:2024-01-01 00:00:0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以1919—1949年《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为对象。以新译今译、文学史教科书、民国期刊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对在中西方文化强烈碰撞时期的《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与归纳。此时期以新变、多元、交叉为特色的《诗经》民俗学阐释研究是《诗经》学、古典文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诗经》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的影响不容忽视。
    何昆文学26.3万字
  • 会员
    本书对美国生态批评第一波和第二波浪潮进行历时梳理,提取出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基础性范畴——“环境”,进而以小说、诗歌、戏剧、非虚构作品中的“显性/隐性环境文本”建构美国少数族裔“环境文本库”,从中选取代表性作家和作品,从“环境与地”“环境与性别”“环境与国界”等维度,全面系统地发掘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生态思想。
    石平萍 蔡霞文学23.1万字
  • 会员
    本文集汇编了作者的13篇论文,所关注的问题包括:对儿童文学和文学童话的界定以及相关理论观点的构建,对欧美童话起源的探究与进化史的分析,对一些重要童话作家的再评价,探讨民间故事与童话对伦理道德的维系和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全球化时代践行面对面讲故事的传统等。这些文章较系统地展示了作者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对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儿童文学、教育等领域研究的学生与学者有极大的裨益。
    (美)杰克·齐普斯文学22.6万字
  • 会员
    本书对20世纪俄苏经典作家普拉东诺夫(1899—1951)的代表性作品进行了系统梳理,清晰地呈现出作家在不同时期笔下的景观与共同诉求,阐释了作家创作的思想源头和世界观变迁的轨迹。普拉东诺夫的创作,折射出乌托邦思想和反乌托邦的复杂互动,他以文学的方式关照人类命运并严肃反思社会现实,在人间艰辛地寻找真理,播撒幸福的灵魂。
    王晓宇文学27.4万字
  • 会员
    本书将对新旧文学关系的考察植入立体的社会网络中,从晚清民初的启蒙思潮谈起,通过考察新旧文学与报刊市场以及旧体诗词的刊印传播,将社会生活新旧杂糅,交融互渗的复杂性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辨析了文言与白话、新文学与旧文学、传统与现代之间颇为复杂的关系。
    尹奇岭文学17.7万字
  • 会员
    本书以现代诗歌文本呈现的“时间观”为依据,辨识出中国新诗“时间抒写”的多重取向,在此基础上解释新诗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动因。在作者涉猎大量理论与诗歌文本的基础上,本书提炼出新诗的若干时间主题,对新诗的时间意象进行详细阐释,对何其芳、穆旦、洛夫、欧阳江河等个案展开深度剖析。本书旨在阐明中国新诗与现代时间观念的深层互动关系,以及新诗在这一过程中对生存现状的体认、表达和对生存困境的诗意洞察,为考察中国新
    马春光文学21.3万字
  • 会员
    本书从历史叙事、上海文化、思想史、社团研究等角度,系统论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在上海的发展、流变和星散的过程,聚焦这段时期胡适、徐志摩、梁实秋、林语堂、沈从文等自由主义作家的创作及生存环境,呈现了现代知识分子与文化场域之间的依存关系,从而拓展了现代上海文学研究的新空间。
    蒋进国文学13.9万字
  • 会员
    荒野隐喻不仅贯穿了美国最初殖民和独立战争时期,在其后的西进运动、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世界大战等现代化及城市化进程的酝酿、起步、发展、成熟等各个时期,同样意义重大。荒野意象的演化与美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以及美国生态意识发生发展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关联性。本书旨在对荒野意象这一概念隐喻进行溯源梳理的基础上,以美国现代化进程的酝酿、起步发展、成熟和过渡时期为研究区间,着重阅读、梳理17世纪殖民主义时期到20世
    南方文学17.4万字
  • 会员
    《文学理论前沿》(半年刊)创刊于2004年,作为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的会刊和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的唯一中文刊物,是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中发行量较大的一种。本辑设立“前沿理论思潮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亚非文学的理论阐释与建构”“文学阅读与理论阐释”“批评理论与争鸣”五个栏目,共十一篇文章,站在国际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前沿,对当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进行关注和研究,做出新的阐释。
    王宁主编文学23.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