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教育(中国心理学家文库)
更新时间:2019-12-05 16:13:45 最新章节:第二节 对父母消极共同养育的儿童青少年家庭的干预实验
书籍简介
本书在以往十多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词汇学方法和教师自由描述,对儿童人格结构进行质化研究,构建了中国儿童人格特质词汇表。在质化研究基础上,编制测量幼儿、小学生人格的教师评定问卷,分别确立其人格结构模型。对儿童人格测量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分别确立中国幼儿、小学生的人格类型。用已开发的问卷为测评工具,在全国10省市进行全方位施测,建立中国儿童人格发展的常模,形成“中国儿童人格发展教师评定量表”。采用聚合交叉设计,对儿童进行追踪研究,探求其人格的横向和纵向发展特点。依据实证研究得出的儿童人格结构确定培养目标,依据儿童人格发展的特点选择最佳载体设计教育活动,并进行教育现场实验,根据实验效果选出有效的教育途径,最终构建出塑造中国儿童人格的整套教育体系和模式。本书将儿童人格发展与人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开发出中国本土的、有价值的评估工具,并提出了切实可操作的人格培养方案,无论对于心理学理论工作者、应用工作者,还是教师和家长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品牌:人大数字
上架时间:2014-05-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人大数字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最新上架
- 会员本书梳理了人性理论在西方早期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探究各种人性理论背后的形而上学基础,揭示其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理论意义,思考和评价其得失。本书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入手,探讨近代人性论形成的主要动因以及转变的契机;通过对自然法理论、早期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人性论的探讨,阐释了近代人性论的出发点、理论架构、基本内容、特征以及演变过程。哲学38.1万字
- 会员本书从死亡之思的缘起、死亡之思的表达、死亡镜像与生命之美、死亡真相与理性认识、死亡信仰与终极祈愿、向死而善的逻辑、向死而善的理念及启示等方面,探讨了“向死而善”在“死亡之思”中的伦理学意义及其在生死教育中的实践价值。哲学20.3万字
- 会员本书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选择《小熊维尼》《彼得·潘》《驯龙高手》等9部具有代表性的英国经典童话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揭示童话在儿童伦理道德观念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全书结构合理,思路清晰,既能让读者对于童话的伦理教诲功能形成整体认识,又能帮助读者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具体的童话作品。哲学17万字
- 会员本书使用国别调查数据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中国人与东南亚国家华人、东南亚国家华人与当地主要族群之间的价值观进行了比较分析,内容涉及文化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以及开放社会心态。除多重比较之外,本书也对影响不同类型价值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应的影响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总结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本书提出共享价值观形成的3个机制,即价值观扩散、价值观同化和受共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东南亚国家华人主要通过价哲学15.5万字